雏凤清声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雏凤清声 > 观展日记 > 正文

正定隆兴寺访碑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28 阅读数:

正定隆兴寺访碑记

 

 

正定隆兴寺访碑记

撰文/沈成宝

 

2014年126日,星期六。古籍所李雪梅老师指派安洋、刘海军和我到正定隆兴寺“二次”访碑。

说是“二次”,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在2014617日曾跟老师一起来过隆兴寺访碑。我虽然没有和他们一起参加上次的访碑,但隆兴寺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我也曾来过几次,只是当时不是访碑。这次能专门来访问那些碑,于我也是非常兴奋的。

隆兴寺,这个北方佛教重镇直到今天仍然名声远播,从留存的那些很恢弘的建筑、壁画、佛像、碑刻、石塔就能看出她曾经的辉煌。关于她的介绍我就不多赘述了。我们直奔主题——访碑。总结以前几次访碑经验,我们一开始就有分工,安洋寻碑拍照,海军记录,我来测量。后来因为天冷,我和海军换着测量记录。

 

 

2014年617日到18日,古籍所李雪梅教授带领5名研究生前往河北省正定县和石家庄市考察古迹,此次调察为该学期“石刻文献学”课程中的访碑实践环节。重点考察对象为正定县的隆兴寺、开元寺、风动碑等九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及河北省博物院。上图分别为学生对正定隆兴寺内的元代《真定路学乐户记碑》进行测量纪录;学生在研读唐代《李宝臣残碑》;师生与宋代《敕文劄子碑》合影。

 

一、寻碑

访碑第一个工作就是寻碑。寻碑工作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先要在文献中找到此处碑刻的记载,另一个是现场实地一一寻找核实。

第一部分的工作是预习,在访碑出发前就要做好。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说占整个访碑工作三分之一重或更多。有了这个指南,我们在访碑的时候才有个抓手。很多碑被错过就是因为事先准备不足,以致与很多重要碑刻失之交臂。有了指南,访碑的时候心里会很踏实,现场工作也简省不少,只需核对,局部修改补录就好。当然,也不是说事先非要有这个抓手,我们现场所见和文献记载还是有一些出入的,这缘于现实管理的搬动或毁损等。只要细心,没有这个指南,现场制作也可以,只是工作量大增,容易心慌、遗漏,且做得潦草。其实查文献的工作也不轻松。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现成的碑刻集,只有碑刻集中且当地重视的地方才有力量出版一本碑刻集。不过这种有碑刻集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多,许是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碑刻,当然也和我们去访碑的地方多属于有名的景点有关。但仍然有很多碑刻散落在不起眼的小村小庙,甚至是河边、山洼、路旁,这就需要我们到传世的金石志、地方志中去爬梳。剩余的未被收录的,或不期而遇的,还是有限的,至少现场工作量会少很多。除了碑刻记录,还要做一张平面图。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在图里画出碑刻的位置,碑与碑的位置关系,这个比语言描述要容易得多。

 

 

2014年126日隆兴寺第二次访碑是为弥补第一次访碑的不足,将碑石信息尽可能细化。

 

第二部分现场寻碑也非易事。除了文献记载抄录下来的需要一一核对外,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除了会有一些新移置过来的碑刻外,也会有一些没来得及整理或被认为不重要的碑石遗落在某个角落,墙角、破屋子、井台边等,有的可能会被柴草掩盖,有的甚至会被当成条石铺路架桥……还有些矮小、残破的碑石,很容易被忽视。比如隆兴寺观音殿一尊弥陀像的旁边就立着一块30厘米高的小碑,若不是安洋细心,一定会被我们忽略过去。

一个偌大寺院怎么走才不至于将碑刻遗漏,又不至于反复奔波,的确需要一些智慧。寻碑,真的是“取经”、“锻炼火眼金睛”的修炼之路:庭院中、殿阁前、廊亭里、屋檐下、草丛中、狭道处、围墙后,甚至还有屋子的墙就是用一块一块碑刻砌起来的,真是五花八门,言之不尽。久经沙场,甘苦自知:既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未得的怅然,也有擦肩而过的悔恨;既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快意,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释然……诸种苦乐,唯有个中之人方能言传。幸好,隆兴寺的访碑是令人愉快的。因已经有现成的碑刻集,碑刻的实际分布也比较集中——中轴线殿堂内外、碑廊、碑廊南围墙下残碑群,除了刚才说的一尺小碑以外,多数都不易错过。

 

 

 

隆兴寺观音殿内一尊弥陀像旁边立着一块30厘米高的碑式造像记,与弥陀像基座合而为一,即使仔细寻觅也不易发现。上图为碑记全貌,下图为弥陀像全景,碑记在右下角。

 

二、照碑、量碑

访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照碑——要拍照,储存起来。一方面是为“有图有真相”,一方面省得现场录内容,节省时间和工作量,回去还能建立一个资料库。过去只能录碑和拓碑,现在通过拍照都解决了。无论是形制、大小、位置、花纹、内容等等,都能通过照片一览无余,这就是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之处。

照碑也是有技巧的。第一,相机像素要够格,照出来的才清晰。操作技术更不必说了,这个是起码的要求。第二,怎么照?照什么?先要照个全景,这样能保存碑刻的形制——有无碑首、碑座。若为了保存记录它的位置,还要把旁边建筑也要摄进去。若是碑刻形制高大不便测量,旁边还要加上一个参照物,比如一个人站旁边,这样就能估量出碑刻的大小了。局部的内容要着重照,碑额、题首、落款,若有特殊形制如圣旨、敕牒等,格式、印文、花押等,都是不能遗漏的。

记录碑刻尺寸一直是金石志的优良传统,不过传统金石志往往只记录高和宽,并不记录厚度,且并不标明是碑身还是连碑首、碑座,因此,每次访碑,李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尽可能地重新测量一下碑刻的高、宽、厚,并且分别碑身高度和整个碑高。一般两米以下都可以得到测量数据,两米以上的或被栏杆围住不能近前测量的碑刻,则靠找参照物目测估计了。

碑的形制大小其实也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我们关注的法律碑刻若是由官方公布的,形制一般比较高大,而民间契约、标志等一般都是“三尺小碑”,可见民间法律碑刻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地位。量碑的数据可做这方面的量化分析。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量碑也就有特别的意义了。

 

 

 

 

隆兴寺内现存碑石119通,重要法律碑刻有10通,宋代的《敕赐阁记》残碑、《敕文札子碑》,元代的《施产碑》、《圣旨特赐大隆兴寺长明灯钱记》、《真定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等均是重要的石刻法律文献。图为法律碑刻的局部。

 

三、读碑、录碑

读碑、录碑是访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每一块碑都需要辨识。首先要看一下碑额,一般碑额的概括性较强,有时碑额就是碑名。其次要看题首,与碑名也多有重合。当然有些碑刻没有题首,直接刊刻内容。再次看落款,包括时间和立碑人及其头衔。多数碑刻的时间都落在最后。这个时间又分为发文时间和立碑时间,有时并不明确说明。有些时间放在在最后,但放在前头、文中也都有可能,这需要好眼力,能迅速捕捉到时间字眼。相关的知识背景也是要必备的,要对各朝各代皇帝的年号有所了解,才能初步判断碑刻所属年代。最后就是要关注碑文内容格式和其中的特殊标志。

读碑和照碑的关注点比较相近。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碑石个体与碑石群的关系。访碑之前能预先准备平面图是最理想的,到现场后可以直接在上面画出碑刻的位置。

录碑的工作繁简不一。有时遇到过去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就要通篇识读,全盘记录。在记录整块碑刻内容时,需要按照原碑格式,抬头、空格、换行,行数字数等。当然这个工作不一定非现场完成,拍出清晰的照片,量好碑石尺寸,录文整理可以随后完成。如果时间宽裕,或碑文简短,现场抄录也是“妙趣横生”的事情。

其实读碑和录碑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其原因很多。第一,碑刻形制不同,有些很高,仰头尚看不清楚上面的字迹,有的很矮,要放低身段,更不必说卧、横、侧放的碑石。碑刻不大不重的我们可以翻过来,太重或无法移动的就只能调整自己的身体,横、侧、弯、趴、仰……第二,碑刻漫漶风化程度不一。许多碑刻已在风雨阳光中曝晒雨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石材质地不同,保存状况千差万别。当然也有一些保存好的或者被埋到地下新出土的,字迹清晰。除了自然力,还有人为有意无意的破坏。有些时候恰恰是碑石上最关键的文字磨灭了,让人更生遗憾。

之所以如此费力读碑、录碑,这涉及对碑刻性质认定。以这次隆兴寺访碑为例,119块碑,我们3人不间断工作了五个小时才初步完成,这还是在我们准备工作充分的条件下,且大多数碑石都有拓片、录文。正是由于现场读碑、录碑工作极不容易,古人用拓碑的方法把碑石“搬回家”,现代我们除了拓碑,更多用是拍照的形式将之记录下来,以节省现场工作时间。

 

 

 

这块被玻璃罩着的《敕文札子》是一块典型的法律碑刻,内容是尚书省下发的十方洪济禅院住持法琼不改寺名和免除差粮的敕令。

 

四、余语

很多事都是摸索着,不断总结经验,从不完善逐渐完善。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访碑工作就做得很好。我们还在摸索、总结,希望能做得更好。至少我们每一次访碑,都能比上一次有所进步。从最初的拍照效果不理想,到现在有些现场读碑还要靠镜头的捕捉帮助;从最初的记录不完整、没有测量数据,没有记录时间、题名、碑额、形制等信息,到现在关注各种重点;从最初准备工作不充分,背包就走,错过了很多重要碑石,到现在有备而来、准备充足;从最初大家不知如何插手,要么站着观望,要么重复劳动,到现在有序分工分组,包片完成任务;从人石相对、冰冷不解,到现在见碑如“他乡遇故知”,摩挲、阅读、椎拓……我们在慢慢成长。就像石刻文献研读班,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十几个人,从好奇到兴趣,月复一月,我们已经小有成长,大有收获。衷心地希望她越办越好,在我们毕业以后,甚至毕业多年以后,还能知道背后有一座守望的灯塔,默默地指引、照亮前方的道路。

 

 

 

与碑石合影时,人可视作碑石尺寸的参照物。

                                                       此文写于2015年11

 

附:正定隆兴寺石刻统计表

(刘海军整理)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