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学术探索 > 文物考释 > 正文

东晋,这位太守,你的官印太可爱了吧!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9 阅读数:

东晋,这位太守,你的官印太可爱了吧!


法制文物,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见证和记录。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法制文物。从物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生成演变,既形象生动,也充盈着新知、新趣。


当我们亲临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或置身国宝荟萃的博物馆,环顾琳琅玉器、庄严礼器、凌厉兵器,不禁会思考它们与法制的关联,同时也会追问,“礼源于祭祀,刑始于兵”的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路径能够通过文物展现吗?中华法系的“德主刑辅”“礼刑合一”等特色,是否会物化为器物?中国厚重的古代文化遗存遗物,到底能揭示怎样的法制演变格局?

东晋


本期为第十三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东晋时期的三件文物:零陵太守章、颜綝六面印、玉组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作为六朝都城,文化政治地位显赫。因而今时今日,南京也出土并保存了大量六朝文物。本期分享的三件文物,目前全部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东晋·零陵太守章



出现时间】东晋(公元317-420年)

【出土&展陈】1958年出土于江苏南京老虎山颜约墓,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文物介绍】东晋官印,石质。边长3.7厘米,通高3.2厘米。上有龟钮,印面刻“零陵太守章”五字。“零陵”为古郡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广西全州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邵阳以南、广西桂林以北之地。东汉移置泉陵(今湖南零陵),三国后辖境渐小。“章”字入印,开创了官印印文的先河。该印的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方拙古朴,突破了印章篆字的局限。


东晋·颜綝六面印



出现时间】东晋(公元317-420年)

【出土&展陈】1958年出土于江苏南京老虎山,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文物介绍】东晋铜印。高3厘米,边长2厘米。方形,方钮,上有穿孔。六面刻,印文分别为篆书“颜綝”“臣綝”“白记”“颜文和”“颜綝白事”“颜綝白牋”。六面印是魏晋南北朝印章中最为特殊的一类,印文内容多与六朝文书相关,是研究六朝文书制度的重要佐证。


东晋·玉组佩



出现时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

【出土&展陈】1998年出土于江苏南京栖霞区仙鹤观高崧夫妇墓。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文物介绍】玉礼器、组饰,质感温润。包括磬形佩2件、玉璜2件、梯形佩1件、玉珠2颗共7件,长23厘米。组佩也称杂佩。“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诗·郑风》毛传)此组玉佩穿缀方式是以磬形佩(上珩)作提领,中间悬垂小磬形佩(中珩,亦称琚),下接梯形玉佩(冲牙),两侧分别系悬玉璜、玉珠各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玉组佩的标准样式。玉组佩是朝服葬的标志之一,使用者有身份限制。此墓主为东晋名臣高崧,出土时组玉佩置于墓主腰部。


两晋十六国法制:由繁入简的分水岭


两晋十六国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100多年的时间里20多个大小政权轮番登场。由于大部分政权是胡族建立的,国祚也比较短,因此在法制史上存在感不强。只有西晋统一三国后制定的《晋律》,称得上一部划时代的法律。
《晋书》中记载,西晋取代曹魏后,贾充、羊祜等人在晋武帝司马炎的命令下制定《晋律》,在汉九章和曹魏《新律》的基础上,将法律条文进行梳理,整合成28篇620条律令,共27657字,“蠲其苛秽,存其清约”
《晋律》的一大特色是进一步纳礼入律,第一次把“准五服以制罪”写入法律。即依据礼法中的服丧制度来确定亲疏远近,进而决定量刑轻重;服制越近,以尊犯卑的惩罚就越轻,以卑犯尊的惩罚就越重。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除了法典本身,律学家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解,也使《晋律》增色不少。好比现在的司法解释,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后,司马炎将其诏告天下,也就与《晋律》有同等法律效力,史称“张杜律”
不少人认为,《晋律》是中国古代法典由繁入简的分水岭。这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颁行于全国的法典,在法制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首发于“无讼研究院”公众号)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