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神庙敕牒碑》
【时间】皇祐五年(1053年)六月二十七日牒,至和元年(105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立。
【评述】
位于广东广州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敕牒碑》也称《皇祐五年牒》,高156厘米,宽86厘米,厚13厘米。碑身三截刻,上部刻敕牒,中部为元绛奏章,下部为元绛撰记,总1200余字。碑阴为庆元四年(1198年)五月《南海英护庙额牒》。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率众(碑文称“侬獠”“獠贼”)在广源州(宋代羁縻州,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德保一带)发动起义,短短半年内,连破广西、广东十二个州城,围攻广州57天,岭南为之震撼,仁宗赵祯因此寝食不安。
碑文记载平乱之后,转运使元绛于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十九日向朝廷的奏请。奏章称: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二日,獠贼“离端州,是时江流湍急,船次三水,飓风大起,留滞三日,以此广州始得有守御之备。尔后暴雨累旬,贼党梯冲,不得前进。而城中暑渴,赖雨以济。六月中,贼以云梯四攻,几及城面,群凶讙噭,以谓破在顷刻。无何,疾风尽坏梯屋。又一日,火攻西门,烈焰垂及,又遇大风东回,贼既少退,故守卒得以灌灭。于是贼惧天怒,渐有西遁之意”。广州终得以解困,州人多以为是南海洪圣广利王神通恤佑之故。元绛特请求朝廷为王及其配别加崇显之号,差官致祭,以答神休。
皇祐五年(1053年)六月二十七日朝廷下发敕牒,特加封号“南海洪圣广利昭顺王”。当时的遣使祭祀和赏赐颇为隆重。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