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丨“法度与气象:在碑刻中遇见盛唐”展品简介(一)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语音讲解
《孔子庙堂碑》初刻于贞观年间(627-649),虞世南69岁时奉敕撰书。碑石体量巨大,楷法森严,为虞氏书法的代表作。未几火烬,武周长安三年(703年)重刻,额篆“孔子庙堂之碑”6字为相王李旦所书。五代时被毁,宋代重刻,并流传有"东庙堂碑”(在山东成武县)和“西庙堂碑”(在陕西西安)等数种。“西庙堂碑”由王彦超于北宋年间(960-1127)翻刻,高280厘米,宽110厘米;碑身35行,行64字,碑末较唐碑增“王彦超再建,安祚刻字”1行。碑文记述唐高祖于武德九年(626年)封孔子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碑文涉及孔子生平、大唐开基、礼仪复兴等内容。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时,“西庙堂碑”断为三截。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语音讲解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贞观六年(632年),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碑高247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文24行,总计1200字,记陕西麟游“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规制,赞颂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及唐太宗于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引经据典说明醴泉出现是由“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碑铭由名相魏征(580-643)奉敕撰写,欧阳询(约557-641)书丹,为欧氏晚年的经意之作。
《授滕王李元婴金州刺史诏》
《授滕王李元婴金州刺史诏》语音讲解
刻石纵32厘米,横79厘米,厚12.3厘米。石身中部有一道裂痕,四侧饰以蔓草纹,正面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644年)授予其弟滕王李元婴为金州刺史的诏书,楷书30行,系仿照诏书原式摹刻。现藏于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
诏书第2-5行载:"密王元晓、滕王元婴,并幼而韶敏,志识详和,出镇藩岳,抑惟朝典。元晓可使持节、虢州诸军事、虢州刺史,元婴可使持节、金州诸军事、金州刺史。”据此,诏书原件名为“授密王李元晓虢州刺史、滕王李元婴金州刺史诏",尚书省原件节录为《授滕王李元婴金州刺史诏》,交给李元婴收存。
李元婴(628-684),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封为滕王,封地在今山东滕州。李元婴好建亭台楼阁,永徽四年(653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在赣江边造阁,据其封号起名滕王阁。此阁也因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
《晋祠铭》
《晋祠铭》语音讲解
《晋祠铭》原立于山西太原晋阳城乾阳门街起义堂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毁晋阳城后被迁至晋祠,现立于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身高195厘米,宽122厘米,厚26厘米;碑额高106厘米,额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9字,飞白体。碑阳刻行书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曾向唐叔虞祷祝。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东征战事不利,在晋阳休整。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重游晋祠,触景生情,遂作此铭序。碑文颂扬晋侯在协隆周室、一匡霸业中的丰功伟绩,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李世民(599-649,626-649年在位)行草师法"二王”,善临古帖,笔法清远高致。
《温泉铭》
《温泉铭》语音讲解
《温泉铭》原石已佚,唯有残拓流传。此卷轴1900年发现于甘肃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为现所见最早的拓本。卷轴纵29.59厘米,横144.4厘米,行书,存50行,总354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骊山汤泉宫历时四年竣工。太宗游幸后,见宫室与山水交融,妙不可言,挥毫写就《温泉铭》,并命人镌刻成碑。碑铭赞颂温泉“蠲疴荡瘵,疗俗医民”“人世有终,芳流无竭”造福苍生之功德,文辞华丽,笔力遒劲,具有中和之美。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