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雏凤清声 > 观展日记 > 正文

三晋访古——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2019年春季考察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05 阅读数:

三晋访古——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2019年春季考察记

 

2019年3月29日至31日,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本硕博11位同学,在古籍所所长李雪梅教授带领下赴山西省太原市开展为期3天的文化考察活动。阳光耀眼,寒意未消。29日清晨,伴随着火车站响亮的广播声,师生一行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三晋之地。

早饭过后,兴致勃勃直奔第一站——纯阳宫。纯阳宫又称吕祖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原为供奉道教“神仙”吕洞宾所建,元代始建,明万历年间(1573-1691年)扩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郡守郭晋等人又出资扩建。纯阳宫建筑群布局严谨,类型众多。洞石亭阁,殿楼相间,为道教建筑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现辟为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因纯阳宫内部修缮,暂停开放。师生们未能进入宫内一睹究竟,于是前往第二站——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新馆于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全院占地168亩,珍贵藏品40万件。

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晋国霸业专题依靠丰富多样的文物系统展现了自唐叔虞开国至静公(俱酒)亡国的历史过程。晋侯鸟尊、刖人守囿车、侯马盟书等国宝级文物频频亮相,令人目不暇接。

晋侯鸟尊为西周中期宗庙礼器,出土于临汾市晋侯墓。该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一只小鸟静依于凤鸟背上,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

 

 

 

出土于闻喜上郭村的“刖人守囿车”是春秋时代遗物。厢式六轮车,车厢顶有盖可启。猴形盖扭,四角各立一只可转动的青铜鸟。前有带活动插销的车门,门旁立有一刖人。整器有14种鸟兽形象,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构思奇特,制作精良。

 

 

 

侯马盟书为1965-1966年于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共有5000余片。因玉片文字刊载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书写于玉石的文字不仅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极具艺术价值。

 

 

 

民族熔炉专题呈现出自汉至隋山西地区华夏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多样色彩,尤以北魏与北齐时代最为显著。1965-1966年,由大同市博物馆发掘的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的合葬墓出土了墓志、木板漆画及陪葬俑等多种文物。

 

 

 

司马金龙系河内郡温县人,生于北魏平城,琅琊贞王司马楚次子。属降附于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北魏统治者信任。曾任朔州刺史、吏部尚书,卒于太和八年(484)。其妻钦文姬辰系太尉侍中陇西王直懃贺豆跋之女,卒于延兴四年(474)。

彩绘漆屏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每块木板长80厘米,宽20厘米,厚2.5厘米。遍髹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一面腐蚀严重,向上一面保存完好。 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二块向上的一面。画中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 该漆屏以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鲜卑人有辫发习俗,南朝人常蔑称其为“索虏”。此俗于孝文帝改革时已基本革除。北朝后期“胡化”回潮,辫发再度流行。太原市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中出土的辫发骑俑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辫发习俗。(左图)

同一墓中出土的联珠纹戒面镶蓝宝石戒指,阴刻人物,双手持器,似舞蹈或祭祀,盖与天神或英雄崇拜有关,为中西亚或地中海的舶来品。(中图) 

出土于寿阳县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中的老叟舞俑深目高鼻,显系胡人。满脸皱纹,笑容可掬,生动展现了北齐乐舞人群的生活姿态。(右图)

 

 

 

逮至隋朝虞弘墓的发现,民族交流融合的面貌愈发令人称奇。墓主虞弘系鱼国尉纥驎城人。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等国,又奉命由波斯出使北齐,随后在北齐、北周及隋朝为官,卒于开皇十二年(592)。

墓室中的汉白玉石椁,外观呈仿木构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殿椁式建筑。石椁四壁装饰浮雕并施以彩绘描金,内容涉及宴饮、乐舞、射猎行旅等题材,具有浓厚中亚及波斯风格。石椁前侧底部饰有火焰式浮雕,带有鲜明的祆教色彩。体现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30日上午,考察队包车东行,前往晋中市寿阳县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晴空万里,蓝天湛湛。山樱怒放,花团锦簇,为粗犷朴素的黄土高原平添了几分姿色。两个小时后,到达方山。初春的方山绿意尚浅,冬冰未消。稍作整顿,便乘览车上山,寻觅期待已久的方山寺与昭化院。方山寺始建于唐代,主要有长者堂、藏经楼、水陆殿等建筑,现存碑刻不多。考察结束后便下行前往碑刻较多的昭化院,途中遇见清代著名书法家祁镌藻所题“神蝠”二字,遂对部分文字进行蜡拓。神蝠山即方山,海拔1532米,因酷似“蝙蝠”展翅,故称“神蝠”。

 

 

 

西侧集贤岭下的昭化院,系宋僧宗悟所创。该院地处方山寺之下,本应香火旺盛。直至院门才发觉院庙颓圮,荒无人迹。所幸考察队的欢声笑语引起了院内僧人的注意,方才得以进入一探究竟。

 

 

   

昭化院现存碑刻主要位于院内右廊,共计42通,上起唐宋,下至明清。编号为A2的一通碑刻为唐天祐四年(907)所立,碑阳、碑阴及碑侧均有文字,前额为“皇帝万岁”,后额系浮雕佛像。对研究唐末寺田捐赠、政权认同等问题颇有裨益。考察成员将该碑进行拍照、蜡拓,以便后期研究。

 

 

 

午饭过后,遂乘车赶往晋祠。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存有被誉为“晋祠三绝”的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

 

阳光洋溢,暖风熏人。流水潺潺,鸟鸣初春。晋祠内游人如织,一派轻松愉悦。晋祠内的碑刻主要存于圣母殿,考察成员便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旅。圣母殿周围现存22通碑刻,以明清为主。多数为祝文、祭文及重修庙记,亦有保存相当完好的水利禁令公文碑(编号A3、A4、A7)等颇具特色的法律碑刻。

 

 

 

圣母殿东北面,有一座元代建筑——唐叔虞祠。宋代之前,晋祠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建设布局亦以叔虞祠为主体。直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仁宗在晋祠西隅叔虞祠南畔,面西向东新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赐封其为“显灵昭济圣母”。其后金、元、明、清相继以圣母殿为中轴线,先后建起献殿、对越坊、钟鼓楼、金人台等建筑,由此改变了宋以前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成了晋祠供奉的主神。唐叔虞祠右侧为唐碑亭,内存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之“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之碑”。祠门内有一嵌墙碑廊,保存碑刻甚多。主殿右侧立有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汾东王之庙记碑(编号1),考察队员惊喜地发现:碑阴系极为完整保存纸质文书原貌的元代公文碑!

 

 

 

下午六点,熙熙攘攘的游人逐渐散去,晋祠景区流露出一番别样的幽静之美。碧波荡漾,亭榭错落。远山起伏,层林尽染。一行人在此美景下渐渐远去,第二日的考察圆满结束。

 

 

 

31日上午,考察队前往窦大夫祠。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的祠庙。窦犨,字鸣犊,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纪念。北宋元丰八年(1085),神宗封其为英济侯,故又名英济祠。

 

 

 

祠庙建筑巍峨壮观,古朴幽深。琉璃团龙山门、方形藻井式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部分保留宋金风格。殿内供大夫像,美髯长须,风度翩翩。祠内环境幽静宜人,草木繁盛。碑刻主要位于正殿檐下。多数碑刻为重修碑记及题名,亦有明天启七年(1627)信牌碑、清光绪五年(1879)烈石泉英济侯祠敕加封号碑等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碑刻。

 

 

 

 

 

随后在窦大夫祠管理所所长的热情带领下赴土堂村净因寺参观。净因寺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该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寺址两侧,明嘉靖二十年(1541)依山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阁内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萨。佛高9米,前有二菩萨分侍左右,皆为明物。寺旁古柏,长势奇特、怪异,俗称“土堂怪柏”。

 

 

 

其后又返回太原市区,赴崇善寺与文庙考察。崇善寺唐代始建,初名白马寺,明代又改为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清光绪年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前文庙后崇善寺的格局就此奠定。

 

 

 

崇善寺现存碑刻以明清时代为主,数量虽少,却仍存有数通法律碑刻。如编号为1的晋府赐拨崇善寺地土肆至记碑详细记录了崇善寺所获晋府拨给的田地四至,编号为2的碑刻两面分别刻有明清两代崇善寺免缴税额的历史。对研究明代寺田制度颇有价值。

 

午饭过后,至太原文庙考察。未曾料想周日暂停开放,遂遗憾离开。考察队决定分组行动,一组赴永祚寺、山西大学,二组赴太原晋商博物馆,三组赴太原博物馆、宝林寺。由于永祚寺处于维修状态,亦无缘进入。下午5点半,三组准时到达太原南站汇合,踏上返京之路。

本次考察具有几个鲜明特点。其一,成员学历结构均衡。本硕博联合,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石刻法律文献新生研究力量。其二,集体考察与分散调研相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团队能动性。其三,考察与教学融合。访碑过程中,师生传授墨拓技术、读碑技巧,教学相长。

三天的考察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了碑刻研究的实践意识,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亦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读碑水平。本次考察是中国政法大学“古代石刻文献”课程和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的实践课,也是碑石课堂的系列活动之一。后续的读碑研讨也将围绕考察内容展开。考察虽已结束,研究亦已开始。

 

 

 

附录一  昭化院碑刻信息表

 

 

附录二  圣母殿碑刻信息表

 

附录三  唐叔虞祠碑刻信息表

 

附录四  窦大夫祠碑刻信息表

 

附录五  崇善寺碑刻信息表

 

 

 

 

欢迎关注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