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雏凤清声 > 观展日记 > 正文

小国的生存智慧——小邾国历史文化展感悟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16 阅读数:

小国的生存智慧

——小邾国历史文化展感悟

陈虹池  李雪梅

 

 

展厅一景

 

2019元旦假日,我们又踏上了法制文物的探索之旅,并按预定计划,前往山东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进行深度考察。

“对博物馆有真爱的人必须开馆前到闭馆才出”,这不仅是口号,也是我们的行动方案。此行的重点是“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邾国历史文化展”,由于201812月31日闭展,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赶上这个展览。

好消息是该展览因元旦假期而延展一天,我们又多了一天细细品味的时间。展览分为“东江惊梦”“小邾遗珍”和“古国探秘”三部分。前言交待了本次布展的缘由:一是以往典籍文献甚少涉及小国,直至枣庄东江遗址的保护性考古发掘,才掀开一个春秋古国——小邾国的神秘面纱;二是对齐鲁文化根源的探索。

 

1111111

观展路线示意图。1-6展柜为第一部分东江惊梦7-26展柜为第二部分“小邾遗珍”;27-42展柜为第三部分“古国探秘”。

 

“东江惊梦”是展览的第一部分。何谓东江惊梦?原来2002年初夏,考古人员对位于枣庄市东江村的一处贵族墓葬遗址进抢救性发掘,终将沉睡已久的小邾国,渐渐唤醒。

该部分包括“邾分三国”和“解密小邾”两个主题。“邾分三国”介绍了小邾国的由来。对于小邾国的兴衰演变,史书记载简略,这批东江出土的青铜器上有不少铭文,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当然有关邾国的文物,还有传世青铜器。另在1933年,山东滕县安上村曾出土有14件带铭文的邾国彝器。王献唐先生通过对铭文的考释,结合文献对邾分三国、三邾氏族以及疆域的考证,完成了《春秋三分邾国考》和《三邾疆域图考》,成为研究小邾国历史的奠基之作。

 

博物馆展厅中的邾国、小邾国和滥国“三邾疆域图”,以及古今地名对照示意图

 

“邾分三国”源于一场冤案,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曹侠在殷商末期成为邾娄部落的统领,初始受封于殷,成为邾地之君。周灭商后,在周公东征时,曹侠率众归周,被分封在邾国,国土面积大约30平方公里。经过两百年扩张,到第七代国君夷父颜时,邾国已由一个小国渐趋强大,紧追齐、鲁

夷父名克,字颜,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积极响应,奔走于滕、薛等国,引起鲁国不满,鲁国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夷父颜遭陷害被诛杀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案得以平反,谥号邾武公。

邾武公有二子,长子邾夏父,次子邾友父(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冤案昭雪后,代国君叔术将国君之位还让给夷父颜的长子夏父,自己移居于滥(今滕州市东南),建立滥国。夷父颜在世时,其次子友父被周王封于郳(城名用“郳”,姓用“倪”),史称小邾。父亲蒙冤后,友父悲痛至极,遂以父字为氏始称颜友,郳城也成为颜氏的发祥地。孔子的弟子颜回,便是颜友的第十八代孙。

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滕县出土的青铜器为推断三分邾国提供了关键信息,那么16年前枣庄东江出土的青铜器及铭刻,能够进一步破解小邾国的内政外交,以及小国的生存之道,而政治联姻便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昆君妇媿霝铜壶,酒器。通高45.3、口径17.7、腹径29.9厘米,重14.3千克。

 

根据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统计,小邾国与别国联姻的资料见之文献的,仅有宋国和鲁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季公若之姊为小邾夫人,生宋元夫人,生子以妻季平子。”在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则反映了邾国与胙、秦、等多个国家的联姻关系。东江墓地出土的“邾友父鬲”记载邾友父将女儿嫁往胙国,“昆君妇媿霝铜壶”记载小邾国和媿的联姻,“邾君庆盘”铭刻小邾国和秦的联姻,而这些仅是东江遗址出土器物文献价值的一个侧面。

东江小邾国墓地发现了6墓葬,此次发掘了3座,其中一号墓已被盗扰,二、三号墓完好,四、五、六号墓已被毁。一二三号3座墓葬出土器物233件,其中青铜器203件,带铭文的青铜器为24件。铭文内容涉及国族、官制、姓氏及婚姻制度,为我们考证小邾国的生存发展、墓主人及小邾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出土于一号墓的四件邾友父鬲,为青铜饪食器,系小邾国第一代国君邾友父为女儿所作的陪嫁品。

 

被发掘的三座墓葬中,根据出土器物上的铭刻,可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以一号墓为例,仅残存有7件随葬品,包括青铜4件、青铜瓶1件、陶罐2件。4件青铜鬲就是著名的“邾友父鬲”,陈放于展厅进口的显眼处。四器高11.5、口径15.6、腹深6.8厘米,重1.6千克,形制、纹饰及铭文相同,器物口沿处以逆时针方向刻有“邾友父媵其子,胙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的铭文。铭文中的“邾友父”是小邾国的开国君主,“曹”是小邾国的姓,“胙”是邾友父之女嫁往的国名。胙国是姬姓封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春秋时期,在激烈的诸侯征战中,胙国被兼并。国君女儿的陪嫁品出土于本国墓葬中,可能与胙国灭亡的重大变故有关。可能是在这一变故中,国君的女儿为避难逃回母国,并把自己的嫁妆一并带回。

同出于一号墓的佥父瓶是一件较罕见的器物,盖器对铭,共4行21字:“霝父君佥父作其金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铭文中的“霝父”是国名还是人名,学界尚有不同看法。有学者推论,“霝父”是山东地区的一个土著小国,或许同小邾国有密切关系。此器自名为瓶,在铜器中也属首见。

有学者据一号墓出土器物推测,墓主应该是友父的儿子,即第二代小邾君

    

佥父瓶,高25.6、口径14.2、腹径20.2、腹深19.5厘米重2.7千克。

 

二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10件,包括一对高大厚重、纹饰精美的“邾君庆壶”,这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典型器物。壶为盛酒器,颈部两侧附兽首衔环耳,盖深子口处、器颈内铸有对铭16字:“邾君庆作秦妊礼壶,其万年眉寿,永宝用”。此壶为邾君庆为秦妊作器秦是国族名。

 

邾君庆壶

 

四件造型相同的倪庆鬲也出土于二号墓。这四件鬲与一号墓中的邾友父鬲乍看相似,但仔细对比观察,还是能发现明显的不同,最显著的区别是倪庆鬲的三足变长,整体显得秀气高佻,当然器上的纹饰也有变化。鬲上的11字铭文是“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可知是倪庆为秦妊作器。从邾君庆壶和倪庆鬲的铭文可知,邾君庆与倪庆为一人,这同时也解决了小邾国与倪国的关系问题,说明“邾”和“倪”为一国两名,小邾国即倪国。

 

   

庆鬲,通高15.5、口径19.6、腹深8厘米,重2.94千克。上有铭文“)庆作妊羞鬲,其永宝用”

 

展览第二部分为“小邾遗珍”,又细分为“小国之道”和“小国之礼”。在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小邾国采取“依附霸主强国,侍奉邻近大国,联合小国微国”的外交政策,以求在夹缝中生存自保,此即“小国之道”。相关展品有“鲁酉子、正叔铜簠”和“子皇母簠”等,摆放方式是将形制相似的器身和器盖分开放置,以便于参观者看到内鼎铭文,是一种很贴心的作法。

“昆君妇媿霝铜壶”有2件,造型比较独特。颈内刻有铭文“昆君妇媿霝作旅车壶,其年万子子孙孙永用”18字。铭文中“昆”是国族名,即昆吾国,原在今河南一带,商代时被灭国,遗民迁往山西一带,与鬼方的少数民族杂居生活在一起。“君妇”指小邾君的儿媳。“媿”是姓,“霝”为名。“年万”为“万年”二字倒置。此应是昆国国君为其女媿霝作器。

另“邳伯铜罍”“铸子叔黑臣铜簋”“邾寿父铜鼎”等青铜器无不铸造精美,铭刻内容蕴含着等级规范、尊祖敬宗和德治教化,是青铜时代“器以藏礼”的物化表现。

子皇母铜簠

 

 

“小国之礼”包括“册命礼仪”和“媵嫁礼仪”。《左传·昭公三年》曰:“授之以策。”杜预注曰:“策,受命之书。”通过册命仪式,诸侯国君的权力得到明确。展品中,“小邾君”在铜器铭文中有不同称谓,对比正式受封前后的称谓变化,可以证明当时等级制度的严格。如铭文对小邾君的称谓有邾友父、邾君庆、倪庆等,均为称名,而不涉及爵位,应该是铸器时尚未得到周天子的册名。《春秋·僖公七年》载:“夏,小邾子来朝”。说明最晚到鲁僖公七年,小邾君才被周天子册命为子爵,可以被称为“小邾子”。

器身和器盖分开摆放的“鲁宰虤簠”和“毕仲弁簠”,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器。“鲁宰虤簠”器内有12字铭文,为“鲁宰虤作旅簠,其万年永宝用”。盖内有20字铭文,为“鲁酉子安母肇作簠,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中的“鲁”为国名,“宰”为官名。“酉”是人名,“安母”为“酉”之女,古代子、女通用。故此簠是鲁国酉为其女安母所作媵器。

 

鲁酉子、正叔铜簠。通高16.1、口长29、口宽24.2厘米,重4.4千克。

鲁酉子铭文“鲁酉子安母肇作簠,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文献中也有鲁国与小邾国联姻的记载,结合出土青铜器铭文,看来鲁国与小邾国长期保持姻亲关系。当然,两国的政治关系也很密切,《左传》记载小邾国国君曾五次朝见鲁君。而同样在被盗或出土的器物上,能够证明小邾国和铸国、滕国、毕国、昆吾国、霝父国胙国这些小国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春秋时,各国建立政治或者军事同盟的重要方式是联姻,盟誓的内容,也会部分体现在陪嫁礼器——媵器上。媵器铭文多有声明邦国间双边或多边条约义务的属性,这也成为春秋时期“铭金纪法”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

铜提链罐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除了承担礼器功能,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实用器。贵族女性所用的青铜“荷包”——提链罐,便以小巧精致见长。它们多出土于女性贵族墓中,可以用来携带首饰、化妆品等,类似于当今女性所用的化妆女性观赏、装饰用青铜器的出现,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的信仰和社会礼仪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随葬器物亦开始摆脱礼制的束缚,出现了为满足贵族阶层生活需求和审美意识的新奇器物。

展厅中还有一件设计精巧的铜方奁也颇吸引眼球。奁呈长方形,顶部有两扇可开的小盖,以面对的卧虎和蹲兽为盖钮,四壁中部各附一上伏兽,四角饰半裸人方形圈足,造型奇特,纹饰华美。该奁出土时内有玉器,2玉玦1件玉耳勺,也一并展出,其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出土于三号墓,看来墓主人应为女性。此墓与二号墓(邾君庆墓)相依,故很可能墓主人是邾君庆之妻秦妊。

春秋时期女性贵族墓出土的不合礼制的新奇器物,让我们直接感受到社会大变革即将来临的信号。周代贵族墓随葬青铜器一般为礼品、兵器和车马器。类似提链罐、铜方奁这种不合礼制的新奇器物出现在陪葬品之列,也提示我们,在礼制严格、男权至上的周代社会,贵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能忽视的。或许她们受成规束缚不甚严格,故而能为沉闷的随葬器用制度,带来一阵小清新。

 

 

铜方奁、玉器及示意图

 

展览第三部分为“古国探秘”。分为“浮出水面”和“迷雾重重”。前者讲述了墓葬的发现原因,后者则是说明目前学者对墓葬国属还存在争议。最后是“铸镶红铜技术”和有关马车器、兵器的展示美中不足的是,布展打光都只从器物的上方打光,而青铜器很多是鼓腹的造型,导致中下部光线不足,难以看到展品的全貌。但瑕不掩瑜,展览还是很完整地展现了齐鲁大地对自身文化探寻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展览是架构在对传世文献及出土铜器铭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故观展,既是对小邾国发展脉络的梳理,也伴随着对小国生存智慧的思考。展览通过庙堂祭祀和生活器物展现了小邾国的由来和发展,立体地刻画出史书中甚少提及的小邾国形象这个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始封于周宣王末年,袭传十四代国君,在战国晚期被楚国所灭,存续时间长达500年之久。它长期依附于鲁国,但也注重内修政治,外联诸侯,多次以独立身份参与诸侯会盟。在国泰民安的日子里,铸造了精美的青铜器,并铭刻下一个小国的生存样态。

春秋战国时诸国林立,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数以百计,但大多早已淹没无闻。小邾国,这个东方小国,在公元前325年被灭国后,失去了复活之力。秦代在这里置县,汉高祖时分小邾为蕃(滕)县、薛(薛城)县,不久合并更名昌虑县,王莽时又更名承县,小邾国从历史版图上消失。


展厅一景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