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雏凤清声 > 观展日记 > 正文

摩崖无声,纸拓传韵——永州摩崖拓片展参观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24 阅读数:


文/赵维亮  图/李雪梅


2021年9月18日是“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日子,我们选择这一天去参观,为的是先睹为快。展览以湖南永州地区的摩崖石刻为主题,展出自唐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拓片约60件(套),分“民安国定,摩崖颂中兴”和“地缘人彰,山水绿潇湘”两个部分,向人们展示摩崖铭刻的传承,及永州的诗风文韵。

永州位于今湖南省南部,因湘江、潇水交汇于境内蘋岛,雅称“潇湘”,又因舜帝葬于九嶷山,古称“零陵”,隋开皇年间改名永州。因永州地处湘南粤北,有“楚粤通衢”之称,百业兴旺;又因远离京师,唐柳宗元、北宋寇准等都曾受贬居永,迁客骚人因缘际会于此,留下不少词赋文章,使得永州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获批)。永州境内风景秀美,山水之间多有宜于镌刻之崖面,加之文风绵延,共同造就了永州摩崖石刻的鼎盛景象。


师生参观留影


展览第一部分“民安国定,摩崖颂中兴”


展览第二部分“地缘人彰,山水绿潇湘”


展览的第一部分为“民安国定,摩崖颂中兴”。摩崖者,依山摹写,刻字其上;中兴者,由衰转盛,国富民安。展览中的《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均紧扣这一主题。

《大唐中兴颂》原刻于永州浯溪的一处山崖之上,由唐代文学家、曾任道州刺史的元结所作。元结(719-772),字次山,天宝十二年(753)中进士。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广德元年(763)任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刺史,768年任容州(在今广西境内)刺史。大历四年(769)辞官居浯溪(今湖南祁阳)。大历七年(772)元结入朝,病逝于长安,归葬于河南鲁山青条岭。元结在道州刺史任上为官清廉开明,惠及百姓,道州人为其立石颂德。其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受杜甫推崇。

浯溪摩崖石刻群的形成,首功当归为元结。祁阳县城郊有一条无名小溪,发源于三泉岭麓双井,蜿蜒北流汇入湘江。元结任道州刺史期间多次经过此地,登临览胜,因“爱其胜异,遂家溪畔”,计撰写、镌刻了“七铭一颂”,开创了永州摩崖石刻之先河。他将这条小溪命名为“浯溪”,意为“我的溪”,并作《浯溪铭》以记之。接着他名中峰为“峿台”,作《峿台铭》;在南峰上建亭名为“吾庼”,作《庼铭》。三者皆从“吾”,故称“三吾”。祁阳县旧称“三吾镇”,即源于此。“三吾”铭当时以篆书写刻于石上,书者为元结的好友季康、瞿令问、袁滋。

《大唐中兴颂》为元结在上元二年(761)八月撰写,大历六年(771)修改,颜真卿书,大历六年(771)六月刻于浯溪崖壁上。颂文左行,21行,满行21字,后刻有黄鲁直题字等。颂文三句一韵,类似秦刻石的体例,赞颂唐肃宗平安史之乱、再定唐朝之功,所谓“宗庙再安,二圣重欢”。颜真卿晚年的书风磊落刚峻,宋黄庭坚有诗评曰:“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


唐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


唐元结撰、季康书《浯溪铭》


《大宋中兴颂》又名《皇宋中兴圣德颂》,成于乾道二年(1166),系时任永州通判的皇宋宗室赵不㥑为盛赞高宗、孝宗两朝“揖逊之风,孝治之美,自唐虞以来未有盛于今日”而作,赵公硕书,夔州郡守王伯庠摹刻。此颂于乾道七年(1171)先刻于重庆奉节瞿塘峡夔门(摩崖已于2002年搬迁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嘉定二年(1210)再刻于湖南浯溪,位于《大唐中兴颂》之侧。《大宋中兴颂》共计49行,满行26字,洋洋千言,每字大小约一掌,通篇一气呵成,是赵公硕少有的传世作品,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明中兴颂》由丁懋儒撰文并书。丁懋儒为山东聊城人,万历二年(1574)任永州知府,万历三年(1575)修建朝阳岩零虚山,刊刻《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同时撰、书《大明中兴颂》,盛赞世宗、穆宗、神宗三朝以来右文守成、海内以宁的中兴景象。

这三篇“中兴颂”同刻一处,现在又同处一展,实是罕见。不仅如此,更有后人览永州山水,读中兴之颂,留诗文于石崖,造就了永州摩崖石刻之林的盛景。如黄庭坚写有《中兴颂诗引并行记》,张耒写有《读中兴碑诗刻》等,与“中兴颂”相得益彰。


宋赵不㥑撰、赵公硕书《大宋中兴颂》


《大宋中兴颂》局部


明丁懋儒书《大明中兴颂》


展览第二部分 “地缘人彰,山水绿潇湘”,展现了永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一面。三国名将黄盖、唐代草书大家怀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等俱是湖南永州人。又因永州山水奇美,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于此,留下珍贵的翰墨妙笔。此展中的《绿天庵千字文瑞石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展现了这位唐代草书宗师的雄厚笔力。宋代诗人杨万里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在理纲政、察民情的同时,他慕唐叟高风,刻意寻访,所书“唐叟钓矶”,笔力雄健。周敦(惇)颐传世书法作品较为罕见,《九龙岩题名》使我们得以一窥这位理学名家的书法风采。


唐怀素书《绿天庵千字文瑞石帖》


南宋杨万里题“唐叟钓矶”榜书


宋周惇颐书《九龙岩题名》


昔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此即永州古称零陵之来历。后人也常到此凭吊上古贤君,留下不少诗文。此次展出的“九疑山”榜书为南宋嘉定年间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字高1.8米,宽1.9米,笔力苍劲,仰之如身临其境。后来者抒情怀古,或题刻其旁,或留文其间,成就了一崖盛迹。


南宋方信孺题“九疑山”榜书


《九疑山》榜书局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与永州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留意民生,写下赫赫有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捕蛇者说》假借捕蛇之事,讽刺苛政,寓理于事,行文流畅,被传为经典。展览中的《捕蛇歌》为明万历时王泮所作。他以《捕蛇者说》起兴,讽刺明代征发壮丁作战,其中“我今作歌亦复云,苛政从来猛于虎。使者观风一采之,莫谓俚词浪无补”之句,与唐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可谓异曲同工。

唐《荔子碑》在永州石刻中也颇为有名。元和十四年(819),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好友韩愈悲恸不已,作《柳州罗池庙碑》以悼。碑文后附《迎享送神诗》,诗仿《楚辞》文体,便于祭祀时诵唱。200多年后,宋代苏轼挥毫书写,后人刻为《迎享送神诗碑》。因诗文以“荔子丹兮蕉黄”起首,也称《荔子碑》。此碑最早刻于柳州,后各地多有摹刻之举。柳宗元在永州任司马达十年之久,永州也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子庙。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永州推官刘克勤令人据柳州罗池庙《荔子碑》旧拓摹刻一通置于永州柳子庙。明清战乱之际,祠毁碑残。清顺治十六年(1659),永州知府魏绍芳重刻《荔子碑》以复旧观。至同治年间,清初碑已不堪观读,永州知府廷桂于同治七年(1868)再次重刻,并书跋语于碑末。


明王泮书《捕蛇歌》


唐韩愈撰、宋苏轼书、清廷桂刻《荔子碑》


提及永州名人,金石学家何绍基(1799-1873)也占有颇重份量。何绍基通经史,学书以颜体入手,后仿碑学,书法雄健有力,自成一派。此次展出的《何绍基诗刻》《御制祭告舜陵碑》等均为何绍基的代表作。

展览现场的传拓演示吸引了不少观众。摩崖碑刻俱是无声,宣纸轻拓传递神韵。永州之地距京千里,张张拓片却将观者带到浯溪之畔、九嶷山下。凝望拓片,仿佛可与古人对话,耳边好像响起了颜真卿落笔于纸的沙沙声,柳宗元面对苛政的叹息,还有石匠斧凿刻石之音。这就是文物的魅力,以无声之物,传千年古音。


现场传拓演示


清吴大澄书《峿台铭有序》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