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雏凤清声 > 观展日记 > 正文

寻幽探源,故纸存珍——皇史宬参观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16 阅读数:


撰文/闫静怡   摄影/李雪梅


2021年9月14日上午9点,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组织的北京城古近文物文献考察活动在紫禁城东南的皇史宬拉开序幕。古籍所等单位的教师及我校法律史专业硕博研究生、古代史和历史文献学等专业硕士生共23人,参与了当天的考察。

“皇史宬”之“宬”字意为屋宇。顾名思义,“皇史宬”即皇家档案室。实际上,在故宫附近诞生的皇史宬,使得“宬”字几乎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既体现了历代皇帝“不虚言,不溢美”的自我标榜,又以象形的结构,向人们传达着六百年档案库积存的厚重与朴实。



我国皇家档案的留存由来已久。《汉书·高帝纪下》中有“……刻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之语,可见早在秦汉时期,我国便有以“金匮石室”保存皇家档案的行为了。到了明代,大学士丘濬于弘治五年(1492)建议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仿照“金匮石室”建立不用木植、全用砖石的重楼,设铜柜、铁柜存放各类档案文书。该建筑嘉靖十三年(1534)开始建设。嘉靖十五年(1536)八月二十日,重修后的皇帝实录、圣训奉安进库,皇史宬正式投入使用。

皇史宬本分为南北两院,目前南院正在修缮中。北院的院落结构并不复杂。进入朱红大门,庑殿式主殿便赫然在目。汉白玉护栏环绕的主殿面阔9间,殿门5洞,暗合皇家“九五”之尊;殿顶拱券无梁,盖以黄琉璃瓦,吻兽相向,表示其至高规格。殿前正前方高悬“皇史宬”匾额。全殿不用一丝木料,为防火之需,仅在山墙上对开窗洞以便空气对流。进入主殿,1.42米高的石台上放置有鎏金铜皮包木材制成的金匮。柜体前后均有双龙戏珠纹样,花纹形制相同,但细节有异。据介绍,皇史宬主要收藏皇族的玉牒及历代皇帝的实录等,这些档案置于金匮中。金匮数量明代有20台,清雍正时增至31台,同治时增至141台,光绪时增至153台。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主殿内文物与配套的“金匮石室”图片展。




主殿内两通高大的汉白玉碑刻吸引考察师生驻足。西侧为清乾隆帝御笔《恭送列祖皇考实录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警示后世延续其规定的制度,寓义深刻。东侧刻乾隆帝七言律诗《恭瞻皇史宬》。两文均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其中诗文碑载:


五代神谟秘典垂,崇宬扃钥壮鸿规。

兰台令史无惭笔,纶阁元臣有职司。

百世聪听钦宝训,万年永茂衍宗枝。

瑶函金匮前朝制,殷鉴兢兢念在兹。



随后,一行人来到东配殿参观微型档案文献展。尽管展品件数不多,但涵盖了舆图、谕旨、照片、书影等多种类型,其中不乏在近代史研究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光绪皇帝谕旨录本。展览通过真实的史料,向观众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及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

最后,大家参观了位于西配殿的《抗争与求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档案文献展》。通过一件件档案,师生鉴史明今,既获得了专业上的知识,又获得了思想上的感悟。参观结束后,党员师生特地在展览专题前合影留念。

参观结束后,师生分组赴北大二院旧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天同律师事务所“圣旨大观”展览继续观展,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