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雏凤清声 > 学生习作 > 正文

重启·新声·旧友——参加2020年第一届石刻论坛侧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8 阅读数:

重启·新声·旧友

——参加2020年第一届石刻论坛侧记

历史文献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王硝鹏


46DFC

汉《宋伯望刻石》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为了研读《宋伯望刻石》,我于去年在网络中大量搜索资料,因此得知在其所藏地——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石刻论坛中,有学者将分相关研究成果。我报名旁听了去年3月举办的2019年第一届石刻论坛,并在午休参观时间,近距离领略了《宋伯望刻石》原石的风采。

而再见到这位“老朋友”,已是今年的8月21日。

受博物馆邀请,我参加了2020年第一届石刻论坛,并分享《宋伯望刻石》的研读心得。我从原定的三月,怀揣着第一次参加论坛的紧张与兴奋,忐忑不安等到八月。这次石刻论坛之旅,是故地重游,亦是老友相逢;是疫情后的新生,更是新声。

我对于《宋伯望刻石》的研读时日不浅,由于其石年代久远,碑文漫漶,且碑面不平整,要辨识拓片上的文字实非易事。在最初研读之时,我在相关问题的探索上,也局限于碑上所见的官职。但随着接触的汉代界碑、公文碑越来越多,我对于《宋伯望刻石》的特殊之处也有了更为深入、立体地认识,对于碑文的基础性释读,也是屡读屡新。我以这些研究心得为主要内容,在论坛上作了汇报。


王硝鹏发表论文及讨论环节


前次旁听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石刻论坛,已感触良多,即虽然同样关注石刻,画像石与文字类碑刻却似两个领域。此次论坛的内容,比之于前次,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又注入了很多理论的元素。

论坛分为上下午两场,每场均有四位报告人作学术报告。前两篇报告是南开大学吴若明的《形式与意义——汉画像石原境、叙事及图像学的几点反思》与伦敦大学学院王博杨的《反思图像志——沂南北寨画像石墓上的双头鸟形象探究》。二者主题都涉及图像史,对画像石进行了具体讨论,且结合了西方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范式,其中提及的“原境”,也成为整场论坛多次言及的问题,与时下历史研究经常提及的“还原历史场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山东大学孙齐在《碑刻讲述的中古道教史》中,提及的对于道教碑刻所指范围的划定,也使我对于汉代祭祀山岳类的碑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项泽仁发表论文及讨论环节


同门师兄项泽仁的报告题目为《世侯的遗泽:元〈东平学玺书碑〉及相关问题》,所论元碑及碑刻上的八思巴文,引起在场同仁的广泛兴趣。近两年,跟随老师举办展览的布展经历,使我对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樊华杰的报告——《后殖民视角下的敦煌石窟艺术:试析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和盖蒂中心的陈列展览》产生极大的兴趣。其从布展的光线、展品的保护程度以及数字化在布展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后殖民视角下有关敦煌的展览陈列特点展开讨论。这种新颖的视角,充满带入感与趣味性,使我在了解相关学术问题的基础上,对本就觉得神秘的“敦煌”,有了生动、深入地认识,也更心向往之了。

以石刻艺术博物馆王海玉的《汉画像石中的晏子》和孙洋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图像所见汉代人对兔的情感》两场报告为代表的基于对画像石的具体讨论,使我对画像石的认识又丰富许多。画像石作为从历史的“原境”中流传下来的史料,即使与现实生活有出入,但仍是我们还原历史情境所要参考的重要资料。通过石刻论坛,来自美术史(图像史)、博物馆学、考古学等学科学者,从多角度探索得出的画像石等石刻资料的研究成果,使我受益匪浅。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研究对于我日后研读碑刻等史料,必定大有裨益。

此次参加论坛,我有幸见到了来自省内多个博物馆的同仁,初步领略了山东石刻的风采,但这仅仅是第一站。一场半年疫情之后的重启之旅,一场游览孔府孔庙的朝圣之旅已拉开序幕。峄山刻石、《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等穿越千年的老朋友们,正等待着我们。


记于2020年第一届石刻论坛暨2020年夏季访碑后

 

 

在曲阜汉魏碑刻博物馆访碑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