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法制文物里的东京梦华
法制文物,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见证和记录。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法制文物。从物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生成演变,既形象生动,也充盈着新知、新趣。
当我们亲临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或置身国宝荟萃的博物馆,环顾琳琅玉器、庄严礼器、凌厉兵器,不禁会思考它们与法制的关联,同时也会追问,“礼源于祭祀,刑始于兵”的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路径能够通过文物展现吗?中华法系的“德主刑辅”“礼刑合一”等特色,是否会物化为器物?中国厚重的古代文化遗存遗物,到底能揭示怎样的法制演变格局?
北宋
本期为第二十四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出自北宋的三组文物:《资治通鉴》残稿、九域守令图、卤簿钟。不少历史学家都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为昌盛的朝代,东京梦华名垂千古。不知从法制文物中,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壹、北宋·《资治通鉴》残稿
【出现时间】北宋(公元960-1127年)
【出土&展陈】现藏于国家典籍博物馆。
【文物介绍】北宋稿本。《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总计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全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计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此稿系司马光手书,共计29行、465字,记东晋永昌元年(322年)的史事。因残稿草拟于范纯仁致司马光及其长兄司马旦的书札上,尾有司马光“谢人惠物状”,被誉为“幅纸三绝”(“三绝”指司马光手迹、范纯仁书札和司马光谢人惠物状)。
贰、北宋·九域守令图
【出现时间】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十月
【出土&展陈】原在四川荣县文庙正殿后面,1964年发现,现存四川博物院。
【文物介绍】北宋行政区石刻地图,高174、宽110、厚19厘米。图底本为《守令图》。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沈括奉命编制《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于元祐二年(1087)完成。后荣州刺史宋昌宗参照元丰三年(1080) 删定的《九域志》,在《守令图》基础上进行增补,并于宣和三年(1121)十月立石于荣德县莲宇山麓的文庙以备教学之需。
碑阳为《九域守令图》,碑阴刻“莲宇”两字。图上标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比例尺为1∶190万,相当于一寸折百里。图下方有题记,文字磨泐严重,记述原图标有“二十五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县一千一百二十五”。宋昌宗增补修图后,路、府、州、军、监、县的数目略有增减。图中还标有山岳近30座,河流14条。图中地形轮廓、水道走向、州县位置较为准确,是研究北宋后期行政建制的珍贵资料。
叁、北宋·卤簿钟
【出现时间】北宋宣和时期(公元1119-1125年)
【出土&展陈】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文物介绍】宋代青铜礼乐器。通高1.84米,口径0.81米。体正圆,呈桶形。卤簿指古代帝、后、王公、大臣等外出时的侍从仪仗。钟身由五道弦纹分隔为六层。第一层顶部铸蒲牢钟钮,第二至第四层为卤簿图,分为“车辂”“旗仗”“宫卫”,五六层为山水图,刻山林、树木、屋宇、人物及海水、仙人、蛟龙等纹饰,表现了宋朝皇宫礼仪的宏大场面。钟身上刻有金代“仰山院(押)”等验记文,提供了此钟在宋亡后辗转流传的重要信息。
宋朝法制:立法技术与司法实践并进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拥军进入开封,迫使后周恭帝禅位,结束了五代乱世,开启了前后国祚长达三百多年的宋朝。
宋朝法制可以看作唐朝和五代法制的延续,尤其是在立法上,充分延续了编敕和刑统的技术方法。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命窦仪等人编纂了《宋建隆重评定刑统》(简称《宋刑统》),以雕版印刷颁行全国。《宋刑统》也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刊印发行的法典。不过,《宋刑统》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基本是唐以后各朝法律的总结。
相比《宋刑统》“终宋之世,用之不改”近乎僵硬的稳定性,编敕作为更灵活的立法方式,成为宋朝法制重要的补充。宋朝编敕非常频繁,几乎每个皇帝即位都会进行编敕,各地也会进行编敕。据记载,宋朝共产生了180多种编敕,与刑统并行,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宋朝也涌现了大量精通律学和司法实践的人才,比如主持《宋刑统》编纂的窦仪、有“包青天”之称的包拯、著有《折狱龟鉴》的郑克、著有《洗冤集录》的宋慈、发表《纵囚论》的欧阳修等。这充分说明了宋朝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虽然宋朝在政治和军事上为后世诟病不少,但在法制上仍有长足的进步。
(本文首发于“无讼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