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三朝老丈人独孤信,印章有24个面
法制文物,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见证和记录。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法制文物。从物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生成演变,既形象生动,也充盈着新知、新趣。
当我们亲临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或置身国宝荟萃的博物馆,环顾琳琅玉器、庄严礼器、凌厉兵器,不禁会思考它们与法制的关联,同时也会追问,“礼源于祭祀,刑始于兵”的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路径能够通过文物展现吗?中华法系的“德主刑辅”“礼刑合一”等特色,是否会物化为器物?中国厚重的古代文化遗存遗物,到底能揭示怎样的法制演变格局?
北朝
本期为第十六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出自北朝(包括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五个政权)的三件文物:北魏的烈女古贤图屏风漆画、西魏的独孤信印和北周的天元皇太后玺。通过这三件文物,我们可以一窥北朝人物风貌及其军政事务过程中的法律制度。
壹、北魏·烈女古贤图屏风漆画
【出现时间】北魏(公元386年-534年)
【出土&展陈】1965年出土于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
【文物介绍】北魏漆屏风,现残存较完整的屏板5块,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板面分4层彩绘人物故事,内容多采自汉代刘向《列女传》等书,画法与顾恺之《女史箴图》颇多相似处。画面绘有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许多人物,旁加题记、榜题,宣扬孝行美德。
贰、西魏·独孤信印
【出现时间】西魏(535-556年)
【出土&展陈】1981年出土于陕西安康旬阳县城东门外,现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物介绍】古代印章。煤精制。边长2厘米,通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纵横八棱,形成多面体布局,计有正方形印面16个,三角形印面8个。其中14面楷书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因年久侵蚀,印面局部剥落,棱角略有残损。印主人为西魏大司马独孤信。14面印文中包括公文用印、上书用印、书信用印,是研究北朝行政制度的珍贵史料。
叁、北周·天元皇太后玺
【出现时间】北周(557-581年)
【出土&展陈】现保存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
【文物介绍】北周金玺,通高4.7厘米,边长4.45厘米。印面方形,镌“天元皇太后玺”6字。印钮上的兽有獬豸、天禄、麒麟诸说。印主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隋书·礼仪志》载:“皇后玺,文曰‘皇后之玺’……麟钮。”以獬豸为印钮与皇后的身份不符,故此印当为麒麟钮。
南北朝法制:开隋唐之盛世
南北朝上承汉魏、下启隋唐,其法律文化与后来隋唐的繁荣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历经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北魏拓跋氏总结了以汉族文化治国的主政思想,摈弃了“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诸犯罪者,皆临时决遣”的落后制度,延续两晋时期“纳礼入法”的律法思想,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北魏律》。
此后,北齐更是诞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的《北齐律》。特别是其中的“重罪十条”等重要制度,被隋唐时期的《开皇律》《唐律疏议》等所继承和发展,并对中国后来的法制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代学者程树德评价:“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为最。”
(本文首发于“无讼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