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饱经沧桑的熹平石经,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法制文物,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见证和记录。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法制文物。从物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生成演变,既形象生动,也充盈着新知、新趣。
当我们亲临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或置身国宝荟萃的博物馆,环顾琳琅玉器、庄严礼器、凌厉兵器,不禁会思考它们与法制的关联,同时也会追问,“礼源于祭祀,刑始于兵”的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路径能够通过文物展现吗?中华法系的“德主刑辅”“礼刑合一”等特色,是否会物化为器物?中国厚重的古代文化遗存遗物,到底能揭示怎样的法制演变格局?
东汉
本期为第十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出自东汉的三件文物:《熹平石经》残刻、缉盗荣归图画像石与乞贷画像砖。这三件文物均为石刻类,从石刻的内容中,可以一窥东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和民间法律关系。
壹、东汉·《熹平石经》残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石经残石
辽宁省博物馆藏石经残石
洛阳博物馆藏石经残石
【出现时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出土&展陈】河南偃师汉魏城南太学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
【文物介绍】东汉刻石,现今留存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双面刻字,内容为儒家《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典。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命蔡邕等人订正七经文字,蔡邕等儒者奉诏以隶书写定,后刻成石碑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供太学生观摩,史称“熹平石经”。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焚烧洛阳宫庙,石经被毁,只有残石存世。
贰、东汉·缉盗荣归图画像石
缉盗荣归图画像石
画像石上手举棍棒的官吏和跪着的人犯
画像石上戴钳的囚徒
画像石上颈束钳械和反绑双手的人犯
【出现时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出土&展陈】出土于江苏铜山县青山泉乡凤凰山1号墓后室,现藏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文物介绍】汉代画像石,长800厘米,高96厘米。整体包括三个部分:画面右侧是抓捕审讯场景,一官吏高举木棍,一人双腿跪地,地上摆放着各种刑具;画面中间较长的部分描绘一队官兵骑马乘车押解着4名戴着枷锁的囚徒,画面中有6辆马车、7位骑吏、1个步卒,另有一匹马;左侧有数人在汲水做饭,准备迎接、犒劳缉盗归来的官兵。
在汉代,捕盗有功者会受到封赏;接待过往境内官兵是亭长的职责。该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治安、捕盗、刑具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叁、东汉·乞贷画像砖
【出现时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出土&展陈】出土于四川德阳黄浒镇,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文物介绍】汉代画像砖。长41.9厘米,宽26.1厘米,厚5.6厘米。人物活动场所是私人住宅,画中人物在乞贷,表明东汉时期已有相对成熟的民间借贷关系(对于图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容,学界尚有争论)。依据该图像,尚可以了解东汉殷实之家的建筑样态。
东汉法制:还汉室以轻法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致力于“解王莽之繁密,还汉室之轻法”,基本沿袭了王莽之前西汉时期的法律制度。
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安定,刘秀发布了大量释奴的法令。《后汉书》中记载,“(刘秀)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益、凉二州奴婢,自八年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切免为庶人”。
同时,吸取王莽时期严刑峻法的教训,刘秀等东汉初期的统治者力图以轻法来治国。《后汉书》中刘秀曾说,“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孔子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
据统计,东汉历代皇帝共发布减刑诏书50多条,但因为西汉旧律本身的繁杂,以及东汉不断增加的新的法令,还以轻法的愿望一直没能彻底实现。
东汉末年,法令日渐严苛,加上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致使社会矛盾激化,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无力平息,不得不“废史立牧”,任由地方军阀崛起。最后,历史的车轮驶入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东汉黯然落幕。
(本文首发于“无讼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