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课堂·资讯 > 讲座 > 正文

讲座回顾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熙远研究员做客我校名家论坛,谈传统司法体系里的狱神信仰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3 阅读数:

讲座回顾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熙远研究员做客我校名家论坛,谈传统司法体系里的狱神信仰



2020年12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名家论坛第263讲通过腾讯会议举行。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熙远研究员作了题为“身系囹圄之神:明清从中央到地方的狱神信仰”的精彩演讲。本次论坛由校科研处主办,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法学院谢晶副教授与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桂涛讲师,线上共计275名听众参与了此次活动。


正式开讲前,李雪梅教授介绍了陈熙远研究员的学术研究脉络,及其在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日常生活与礼法秩序等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强调其关注的主题对法律史研究具有开创作用。


陈老师的演讲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他首先对狱神系狱进行历史溯源,指出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所言“凡坐系皆祭皋陶”是关于狱神的最早记载,狱神祭祀也被认为是自祭祀皋陶为始。但监牢里的“狱神”不宜与岳镇海渎之“岳神”混同。透过档案释读和方志爬梳,陈老师分别就狱神庙与监狱的空间配置、官方祀典中狱神庙的祭祀规制以及狱神的角色作用等进行分析。接着,是对地方狱神尘世原籍的考察。以往研究认为,宋代以来萧何逐渐取代皋陶,成为第二代被祭奉的狱神。但陈老师通过整理明清地方监狱狱神名籍分布情况,指出祭奉萧何主要以江浙地区为主,与祭奉皋陶者存在地域差别。另外,晚明虽有亚孻成为新狱神的传说,但据文献分析,亚孻多被狱卒祭祀于县衙外的申明亭,并未成为当地真正的狱神。


在对中央系狱诸神的考证中,陈老师注意到明清时期京城圜土的狱神庙虽然仍以奉祀皋陶为主,但通过不断扩编,逐渐形成“诸神汇流,各安其位”的局面。另清代刑部还有祭奉满洲狱神阿世图的阿公祠,也成为狱囚拜祷寄托的另项选择。至于北监杨忠愍公祠,陈老师以“刑部榆树”为线索,推断应是先有杨公手栽榆树的传闻,才有司狱集资在树旁建祠之举。进而分析杨公祠既是作为纪念之用,加之常年锁闭,不具备设案祷祝的条件,故不具备狱神庙的功能与性质。此外,陈老师还关注到狱神“虚位化”现象。晚明以来,有观点认为将皋陶祭于狱是对圣人的亵渎,须将狱神“虚位化”,将其恢复到自然神祇的状态,与之对应的实践便是清中叶狱神祭祀的正名化活动。最后,陈老师对传统“狱神信仰”总结道:“狱神”长年屈居于囹圄之内,司狱官属或祈求其协助狱政的管理;囚犯或为保佑服刑间的平安,或盼望冤狱得以伸张,“狱神”可以说是司法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然这一防线可能会被治狱无方的官员挟持,借以分担其失职的风险。但对狱中蒙冤的囚徒而言,狱神仍是其最后的寄托。


陈熙远老师的演讲纵贯古今,图示丰富,档案、方志、典籍、小说等材料信手拈来。在与谈过程中,谢晶老师围绕民间信仰与社会秩序的话题,思考神祇在传统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并就研究材料的使用提出自己的见解。桂涛老师重点关注民间信仰被纳入国家信仰体系的过程,以及狱神祭祀对于国家狱政管理、国家祀典系统的现实意义。陈熙远老师在回应中补充道:在古代,不同身份、阶层所反映的信仰体系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祀典在不断吸收民间信仰的过程中,也将国家意志渗透到民间。最后,陈老师回答了听众提问。至此,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