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雏凤清声 > 观展日记 > 正文

清明访碑记(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8 阅读数:

清明访碑记(下)



清明访碑记(下)

定州文庙内正在维修施工。穿过砖石、堆土等障碍,在大成殿边,两通古碑寂寞地立于墙边。个头高大的是宋元丰三年(1080)《魏国韩忠献公祠堂记》。碑螭首龟趺,碑文记述韩绛知定州时兴建韩琦祠堂的经过,同时也铭记了韩琦在定州六年间救济灾民、兴建学校等功绩。另一通碑尺寸略小,螭首方座,额篆“有元加号大成之碑”,载大德十一年(1307)七月加封孔子尊号的诏书,惜碑文漫漶,但八思巴文和汉文依稀可辨。

定州文庙内并肩而立的宋《魏国韩忠献公祠堂记》和元代《圣旨碑》

夕阳渐下,一天的收获早已超出预期,但我们并未就此止步。计划中的清真古寺相距不远,一行人又加快了脚步。

定州清真寺历史悠久,刻立于元代至正八年(1348)的《重修礼拜寺记》记载了其创修过程。这坐由垂花门楼、南北讲堂、正殿组成的四合院式建筑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原因,估计多半与正殿内的后窑殿仍保留有元代建筑有关,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结构无梁殿。阿訇非常热心地为到访者讲述古寺的历史。原本我们仅关注寺中的碑石,没想到正殿、后窑殿对来访者也不设防,这让我们颇感意外。之前去过的无数清真寺,礼拜殿多大门紧闭,教外人士难于涉足。当然,由阿訇亲自当讲解员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难得一见。

定州清真寺内访碑

南城门是一天访碑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聚集在城门下,静候日幕低垂。城墙下的古老石板,承载了无数的过往,那种温润的坚实,让人感慨,也让人遐想。古城愈发静谧,我们的思绪已开始飘荡,对明日的北岳庙之旅,充满期望。

201846日:

定州—曲阳北岳庙—定州—北京

一大早,一行人在定州汽车站乘车前往曲阳县城。曲阳自古以来就有“雕刻之乡”的美名。进入县界,石雕林立,场面壮观。同样的场景,或许已绵延千载。

天气晴好,间歇的狂风给明朗的春日带来些许寒意。尽管是全国性假期,但来访的游客并不多,这正合我等的心意。

北岳庙是古代帝王遥祭北岳恒山的地方。庙内建筑布局呈田字形,以中轴线为主,两厢对称。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德宁之殿。中轴线两侧,碑楼、碑廊错落有致。

博物馆是了解北岳庙详情的首选,这也是我们考察的惯例。曲阳县博物馆设在北岳庙内御香亭西侧,为仿明清四合院式建筑,展出青铜、陶瓷、石刻造像等200多件。之前老师留给我们的“为什么北岳庙在河北曲阳,而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的问题,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原来自明弘治十五年(1502)起,朝廷掀起了长达160年的北岳改祭之争,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朝廷将北岳山神改祀至山西浑源玄武山,至此曲阳北岳庙失去皇家祭祀地的身份,但北岳庙并末改迁。

博物馆中有几方唐代墓志,当时我们并末太加留意,只是匆匆拍了照片便转向其他碑石重地。待回来整理照片时,才发现那方重要的《唐许公墓志》,便隐藏其间。

曲阳县博物馆的石刻陈列及《唐许公墓志》

《唐许公墓志》1999年出土于曲阳县齐村乡齐村,志盖边长55厘米,阴刻楷书“唐故义武军许公墓志”三行9字。志石边长53厘米,有文字30行,满行32字,总计940余字。志题称“唐故义武军定州曲阳县归政乡齐村许公墓志铭并序”。据志文,墓主死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十月十二日,享年40多岁。而志文最重要的价值是,详载了许氏拥有的28处宅院、庄子、田地、山地和树木等财产的详情。

在碑石上刻载田产的取得方式、坐落、四至、价格等,是汉代以来的传统,但像《唐许公墓志》载录如此详细者,却不多见。《唐许公墓志》镌刻许氏家族的不动产包括田庄、树木、房屋等。孙继民先生曾写有《唐许公墓志铭:晚唐河溯地区的田庄标本》一文,通过对许公田庄所反映的城乡关系、村庄关系、庄地关系和庄庄关系的分析,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土地所有者居城、傍村、土地分布庄外、田庄地跨两村、田庄主次有别、庄主死葬庄地的生活场景,也展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研究路径。

穿过凌霄门、三山门,宁静恢弘的德宁之殿便展现在眼前。德宁之殿是北岳庙的主体建筑,也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元代最大木结构建筑,同时也是现存五岳祭祀中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殿内供奉的北岳之神状貌威严。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巨幅彩色壁画:东壁《云行雨施》,展现的是天宫中众天神兴云布雨、普降甘霖的情节;西壁《万国咸宁》,描绘众天神完成为民降福的任务后鸣金收兵的宏大场面。壁画技艺精湛,布局疏密得当,据说是宋元艺人仿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风格所绘。

在大殿石阶上环顾四周,碑石林立,目不暇接。最近的就在大殿前,是一通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北岳庙图碑》。碑阳记载立碑的缘由,碑阴绘制北岳庙的范围和建筑布局。原来当时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之议甚嚣尘上。担心日后庙地被占用,曲阳县令周寅特将北岳庙的产业、财物绘制于碑石,以防万一。

北岳庙中的碑廊和碑楼

其余众多碑刻以对称形式分布在北岳庙内,其中东、西碑廊碑刻比较集中。东碑廊保存有碑刻58通,西碑廊保存有碑刻51通,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诗、词、歌、赋、记等形式。6座碑楼共存9通碑刻,碑亭内存有23通碑刻,内容多为皇帝加封诏旨。经初步统计,北岳庙现存石刻近200通,其中碑刻 170 通,其余为经幢、墓志等,时代包括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时间跨越1500多年,其中与古代法律研究关系密切的碑刻近20通。

碑亭中的唐、五代碑石

较重要者,如唐天宝七年(748)《大唐北岳恒山封天安王之铭》,由翰林院学士李荃撰文,吴郡戴千龄书写并题篆,记述了唐玄宗天宝五年下诏封北岳恒山为安天王,天宝六年三月乙酉举行封王典礼的经过,体现了唐王朝对北岳祭祀的重视。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大元加封北岳手诏碑》,上部为八思巴文,下部为汉文,由翰林学士、玄门掌教大宗师张志仙篆额立石。明洪武三年(1370)的《大明诏旨碑》系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颁发圣旨,规定国家祀典,所有岳、镇、海、渎等一律废去元代封号,另立新的名称,并命勒石于庙内以告世人。因为是皇帝所颁布的通告,所以不署书丹者和篆额者姓名。

图片洪武三年《大明诏旨碑》

在简易午餐过后,团队又继续进行着碑石题材分析和细节讨论。不知不觉6个小时过去了,为了赶回京的火车,不得不暂别北岳庙。在大门留下考察的最后一张合影后,一行人又从曲阳原路返回定州。

访碑师生合影

夜幕降临,随着列车缓缓驶出定州站,此次访碑活动暂告一段落。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研习的开始:大家开始盘算自己的任务,要挑选考察中所心仪的法律碑,去解读、精研。

附:《北岳庙碑石分布示意图》(陈虹池绘)图片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