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文物日历丨十二月三十日 · 唐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时间】元和十五年(820)十月一日建
【评述】立于广东广州南海神庙内仪门东侧。
碑高248厘米,宽113厘米,厚20厘米。由时任袁州刺史的韩愈撰文, 循州刺史陈谏书丹,名工李叔齐刻碑。碑文记载元和十五年(820年)夏至,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孔戣,亲奉祝册来广州尊祭南海神,并修缮和扩建庙宇之事。碑文记载当时祭祀仪式的隆重庄严,强调发展海事文化及祭祀南海神的重要性,以及孔戣治理岭南的政绩。据考,“海事”一词最早见于此碑,成为广州海路贸易历史的重要见证。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建于隋开皇十年年(594),为朝廷、商人祭祀海神之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规制最完整的海神庙。唐天宝十年(750年),唐玄宗册尊南海神为“广利王”。“广利”意为广收天下之利。自此,朝廷始用王侯之礼祭南海神。
孔戣(752—824),字君严,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建中元年(780年)进士及第,授郑滑节度判官,迁殿中侍御史。后历官江州刺史、华州刺史、镇国军使、大理卿、国子祭酒、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长庆四年(824年)去世,终年73岁,获赠兵部尚书,谥号为“贞”。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后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元和十四年(819)转任江南西道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刺史。因孔戣和韩愈素来好友,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时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长庆二年(822年),孔戣迁尚书左丞,以老乞归。韩愈力谏唐穆宗挽留,上疏说:“臣与戣同在南省,数与孔戣相见。其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忧国忘食。如孔戣辈,在朝者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孔戣据理求退。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