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 《中岳嵩高灵庙碑》
【时间】太延年间(435-440)
【评述】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内。
《中岳嵩高灵庙碑》高274厘米,宽95厘米。碑额篆刻“中岳嵩高灵庙之碑”8字。碑阳23行,每行50字;碑阴7列题名。侧刻大周天授三年(692年)马元贞投龙简记。原碑风化严重,字迹驳落近半。原碑左侧有字迹完整的新刻碑。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423年时年16岁即位) 崇奉道教,尊寇谦之(365-448)为天师。此碑即拓跋焘统一北方后表彰道教护国及道士寇谦之功绩的一份政治宣言。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道士寇谦之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进献《箓图真经》。始光二年(425年),寇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显扬新法。太延六年(440年),寇谦之为拓跋焘祈福于嵩山,并称太上老君复降,拓跋焘信而改元太平真君。碑文指明造成北方政治和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崇尚佛教:“刘、石、慕容,及以苻氏,叨窃一时,朱紫杂错,邪伪纷然,谣俗之惑,浮图为魁,祭非祀典,神怒民判,是以享年不永。”而拓跋魏施行以道教教义为基础的善政,以致“大代龙兴,拨乱反正,刑简化醇,无为而治”。碑文也赞扬寇谦之的辅国政绩,称他“隐处中岳卅余年”,“行合自然,才任轨范,于是上神降临,授以九州真师,理治人鬼之政,佐国苻命,辅导真君,成太平之化”。
碑文中有“以旧祠毁坏,奏遣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及太延元年(435年)“缙绅之儒、好古之士莫不欣遭大明之世,复睹盛德之事”的赞誉之言,或可为立碑时间的依据。
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中岳嵩高灵庙碑》字体古拙,笔力苍劲,康有为将该碑与《石门铭》《爨龙颜碑》并列为神品。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