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 课堂·资讯 > 课堂 > 正文

碑石课堂丨从一门课,到一个学术团队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17 阅读数:

碑石课堂丨从一门课,到一个学术团队

从一门课,到一个学术团队

——《古代法律碑刻研究 · 第一辑》后记

 

作者:李雪梅

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对石刻法律文献研究而言, 2014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独立课程——“古代石刻文献”的诞生,这对法律碑刻研究学术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

      我从1999年起研究法律碑刻,至2014年时已有15年,其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与研究兴趣相关的教学,长期局限于每年秋季学期的8节课,即“中国古代法律典籍研究”接力课中的“碑刻法律史料”,授课对象是法律史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因讲授时间短,传授的知识很难系统深入,故法律史专业的学生中,很少会有人写有关碑刻的论文。这一状况终于在2014年发生改变。2012年,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申报的中国史一级学科获得批准,古籍所开始承担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和专门史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其中历史文献学专业由我来负责。在中国政法大学,历史文献学是一个全新的学科,申报学科时设想的诸多课程,终因师资力量缺乏和积累有限,难以如期开设。2013年修改培养方案时对课程做了较大调整,“古代石刻文献”被列为历史文献学的专业限选课。当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中国古代石刻文献的发展历史、特点、分类及研究现状,掌握利用石刻文献的原则、方法及相关的知识体系,提高判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对石刻文献的多重研究视角,即兼顾法律史、法制文明、非正式法的视角,以及文献学、金石学的视角。2014年春季,“古代石刻文献”课程正式开讲,内容包括绪论、研究方法、传统石刻学成就及借鉴、近百年石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石刻文献分类与法律碑刻分类、碑文分析与研读方法、公文碑研读与调查、讼案碑研读与调查等。36课时的设置,足以对石刻史料的方方面面展开深入研究。我还清晰记得,在教学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法制“镂之金石”传统与明清碑禁体系》一书的撰写工作。书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都曾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探讨。如对“镂之金石”传统的核心概念——“公政”,是公权与政事合体的解读;禁碑与碑禁的异同;等等。所谓教学相长,在课程进行中得到充分印证。公文碑、讼案碑是这一学期研究的重点,访碑实践也列入课程设计,师生集体访碑行动从这一学期开启。6月初,师生一同前往河北正定和石家庄,重点考察正定的隆兴寺、开元寺、风动碑等九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及河北博物院。学生对正定隆兴寺内的5通宋碑、10通元碑及数十通明清碑刻作了详细记录和测量,其中宋代的《敕赐阁记》残碑、《敕文札子碑》,元代的《施产碑》《圣旨特赐大隆兴寺长明灯钱记》《真定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等,均是重要的石刻法律文献。第一次集体考察收获颇丰,但因事前准备不周,留下诸多遗憾,好在为后来的考察活动积累了经验。2014年9月,“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正式启动。研读班集史料研读、文献研究和访碑实践于一体,为有志于石刻法律文献研究的师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并借此促进石刻法律文献研究的深入。在开班仪式上,通过我对国家社科基金中92项石刻研究立项的学科布局、时代排列、主题和区域侧重等的统计分析,大家对石刻法律文献研究有待拓展的空间有了清晰认识;研究方法也更加明确,即史料解读与研究、学科跨界、学术考察三者并重,目标是未来成为全国石刻法律文献研究中心。研读班的口号是快乐、精谨、提升。快乐在考察活动中表现突出。2014年第二次集体访碑事前做了充分准备。访碑行程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的《嵩洛访碑日记》和《嵩洛访碑图》为线索,对河南登封市的城隍庙(登封市博物馆)、嵩阳书院、少林寺、少室阙、会善寺、启母阙、中岳庙、太室阙,洛阳龙门博物馆、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潞泽会馆、山陕会馆、洛阳市博物馆、古墓博物馆,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张钫故居等20余处文物古迹和碑石胜景进行学术考察,所获资料,足够持续使用相当一段时间。精谨、提升则落实于日常研读中。每人都分配了相应的任务,或研读传统金石志,或对一通碑、一个专题展开深入研究,或翻译介绍国外学者的最近研究进展。有日语优势的同学介绍“新时期日本碑刻史料研究”,让大家既对日本学者的先行研究方法和水准深感钦佩,也激发了研究的紧迫感。随着课程建设和研读班的推进,石刻史料的重要价值被同学们充分认知。从这一年开始,不仅历届历史文献学专业的学生,而且法律史专业的学生,选择以碑刻作学位论文主题的越来越多,学术团队渐成规模。2014年,多项科研计划的落实也推动法律碑刻研究前行。1月,“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正式实施,“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分类集释与研究”列为首批A计划支持项目;9月,专著《法制“镂之金石”传统与明清碑禁体系》入选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2月,《中国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叙录》获批为当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些课题、项目成为开展年度教学研究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师生访古考察的经费得以解决,融教学、科研、考察等为一体的“碑石课堂”初具雏形。之后,才有了2015年的习拓实践,2016年将法律碑刻教学延伸至本科课堂,2017年成功举办法律碑刻拓片展,而我们设定的目标任务,诸如把握学术前沿、掌握史料研读方法、从史料中观察典章制度和社会现实等,也一直在坚守和完善。回想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15周年之际,古籍所主办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创刊,里面有我的《碑刻法律史料初析》一文。转眼20年过去,曾经孤单的石刻法律文献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一支队伍,研究水平明显提升,影响力也在彰显。5年间,师生们在搭建研究生培养平台、使教学方式多元化等方面付出很多,但收获堪称富足,这本论集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浓缩,也是对5年来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期待下一个5年间,我们会奉献更扎实、厚重的成果。我们也会努力向之前设定的目标——成为全国石刻法律文献研究中心,靠近。李雪梅2019年7月于京城

附:《古代法律碑刻研究 · 第一辑》目录

 

 

 

“碑石课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推动石刻法律文献研究的阵地,也是融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系列研习模式。历经十余年的积累,以古籍所李雪梅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收藏法律碑刻拓片数百种,照片数以万计,储备了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碑石课堂”即以这批原生史料群为媒介,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科研活动。

经过数年的摸索,已逐步形成以法律碑刻及拓片为媒介,以课题经费为支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读考察相结合、收藏和分享并重的研习范式。

2017年,“碑石课堂”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十佳校园文化品牌。

欢迎关注“碑石课堂”系列学术活动!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