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资讯

展讯丨“格物明法:独角神兽精品展”展览邀请函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19 阅读数:

展讯丨“格物明法:独角神兽精品展”展览邀请函


“造神”独角兽
撰文/李雪梅

中国源远流长的独角崇拜与祥瑞崇拜,创造了形制各异的独角神兽。它们既有仁兽、瑞兽、怪兽、恶兽等功能之异,又有兕、天禄、辟邪、麒麟、獬豸、穷奇、白泽、谛听、狻猊、甪端等名称之别;独角的构造有软硬之分,形状有长短、弯直之异,生长位置有头顶、额前、鼻端之别。它们或精致或粗犷,或独立或依附,出现在各种材质的文物上。而神奇莫测之处在于神兽形象千变万化,标志性的角,时而独一,时而成双。加之诸独角神兽早期、晚期的形象和功能差异极大,即使它们近在咫尺,后人也难以确认它是何方神圣。故辨识神兽进而为其正名,成为千古难题。



大凡长久流行的独角神兽多系人为创制,而人为“造神”的因由和功能亦千差万别。从史籍、传说载录,到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创制神兽的功用大略有四,即示祥瑞、崇礼制、驱邪佞、表公正。



祥瑞神兽以麒麟、白泽、甪端等为代表,它们被寄寓贤明圣君的政治想象。“麟一角,凤五光”,“凤毛麟角”因其罕见而被人珍视。由麟角、麟趾的局部特征,而至宅心仁厚、动静有仪的综合品行,麒麟成为古代灵兽之首和祥瑞的鼎重。麒麟形象由汉唐时的貌行合一,至明清时的龙形威严乃至麟德黯然,成为独角神兽形象演变的一个缩影。


礼制神兽以天禄、辟邪为典型。战国秦汉时期,带羽翼装饰的动物雕塑从西域一带传至中原地区。在本土文化的强势气场中,一些外来的珍禽异兽渐化身为具有等级特征的礼制神兽,出现在殿堂、陵墓等带有政治景观意义的场所。尽管它们样貌各异,又有独角、双角、无角等不同表征,乃至名称有别,但均表现为狮虎形有翼神兽。



镇墓兽有独角和多角等不同样态。两汉时期,北方墓葬中开始流行独角镇墓兽,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鹿角镇墓兽风格迥异。魏晋以后,基于佑人避邪、守护亡灵的主要功能,镇墓兽进入爆发式发展期,构思诡异、形象怪诞的镇墓兽层出不穷,至隋唐时已成为聚合多种动物神力的“超现实”物体。



秉性公正的神兽非獬豸莫属。獬豸亦称“廌”,在古代文献中大致有羊形、牛形、鹿形等不同描述,但共同特点是独角,能辨善恶是非。正是基于这种特性,獬豸被视为古代的任法兽。另“灋”字的构成及汉代人的解说,都强化了以獬豸为执法公正象征的理性色彩。



将臆想的獬豸与传说中的皋陶相提并论,也是汉代人首创。此时的獬豸尚取形于常见动物中的稍异者,越往后世,獬豸的形象越夸张繁复,并渐与麒麟、辟邪等神兽合体。但检索二十四史可以发现,麒麟多出现于《符瑞志》中,獬豸则集中出现在《舆服志》《仪卫志》中。史籍对獬豸形象的描述,主要为制作法冠——獬豸冠作铺垫,这与麒麟多被视为奇异祥瑞形成鲜明反差。



综观獬豸的演变史,可发现作为“官定”的法制神兽,主要用于装饰冠服。獬豸冠流行于汉唐,其设计重在表达秉持公正的理念;獬豸补服以明清为常见,并带有明清神兽的共性特征——龙形化及威严貌,以致明清的獬豸与麒麟等神兽在外形上愈加难以分辨。由此或可印证,獬豸的形象并不重要,而其触不直的公平正义功能最值得标榜。




自汉代以来,獬豸神兽开始了漫长的演变,至今依然。历经2000余年的“层累”构造,獬豸的形象越发复杂,且特色渐失。而獬豸之所以能成为人们信仰的任法兽,其实不在于其夸张的形象,而在于其集敏锐察真、公正质朴等特质于一体。獬豸在汉代流行与谶纬风气有关。汉代王充对传说中能辨别奸佞的神兽獬豸和神草屈轶充满质疑,称“狱讼有是非,人情有曲直,何不并令屈轶指其非而不直者,必苦心听讼,三人断狱乎?”清代《钦定书经图说》也对流行已久的獬豸传说进行理性思考:“人心枉直,兽且能辨之”,而况于人乎!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