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丨“法度与气象:在碑刻中遇见盛唐”展品简介(五)
《裴光庭碑敕》
《裴光庭碑敕》语音讲解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刻,现存于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柏碑馆。碑存上半截,方形,碑额、碑座已失。残高120厘米,宽135厘米,厚43厘米。据载,碑首原有李林甫题额。碑身两面刻,均唐玄宗御书。一面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赠太师忠献公裴光庭碑》,张九龄撰;另面《赐张九龄敕》,行书8行,满行8字,记唐明皇敕张九龄撰《裴光庭神道碑》之事。
裴光庭(675-733),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早年因门荫步入仕途,官至太常寺丞。睿宗年间,裴光庭因系梁王武三思女婿之故被贬为郢州司马。开元年间,裴光庭历任右率府中郎将、司门郎中、兵部郎中,开元十七年(729年)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升任侍中。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裴光庭去世时年58岁,唐玄宗废朝三日,追赠为太师,谥号“忠献”,命张九龄撰写神道碑文,亲笔御书,以示哀悼。
《易州铁像颂碑》
《易州铁像颂碑》语音讲解
《易州铁像颂碑》全称为《大唐易州铁像颂碑并序》,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立,1984年出土于原易县县署东土地祠。出土时断为两截,后经粘连完整,现存于河北易县文物保管所。
碑高290厘米,宽117厘米,厚29厘米。半圆形碑额内有一龛,龛内有一佛二弟子像。碑文行书18行,满行36字,记易州刺史卢晖造老子铁像为时人称颂之事,兼载两任刺史卢晖、田琬之惠政。碑文由崇文馆校书郎王端撰写,登仕郎苏灵芝书丹并撰额。
《梦真容敕》
《梦真容敕》语音讲解
唐《梦真容敕》残石现存河北易县博物馆。原碑高306厘米,宽139厘米,厚40厘米,螭首,座佚,碑身残。额篆同碑名,首题“大唐真容应见贞石碑",武功苏灵芝书并题额。碑身22行,满行44字,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闰四月廿一日兵部尚书兼侍中牛仙客等奏,同年六月一日敕。碑文记唐玄宗李隆基梦见老子真容,命诸士访求,礼敬尊祀之事。
《梦真容敕》除有易县刻碑外,陕西周至亦刻有一碑,且将宰相署名牛仙客改为张九龄。牛仙客(675-742),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吏,后因功不断升迁,历官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河西节度使、朔方行军大总管、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天宝元年(742年)病逝,追赠左相,谥号“贞简”。
《大乘寺造像碑》
《大乘寺造像碑》语音讲解
《大乘寺造像碑》亦名《大乘寺五台山碑》,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立。1956年发现于山东曲阜市南辛镇白村,次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碑通高187厘米。其中碑身高117厘米,宽70厘米,厚23厘米;额高70厘米,额宽100厘米。碑额浮雕五台山山形,上方四座耸出的山峰与中央向外突出的一处台地构成了五台山各台,内有楼台、庙宇、飞天、神兽、坐佛等,造型奇特。碑身上方横书“奉为圣文神武皇帝"字样,前署“陇西李士强撰”。碑文共17行,满行24字,文字漫漶严重,今存236字,记述碑额制作过程和五台山浮雕的意象。该碑是研究唐代五台山图像与信仰的重要材料。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语音讲解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简称《嵩阳观记》,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立于河南登封市嵩阳书院大门前西侧,由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组成。通高900厘米,宽204厘米,厚105厘米,重80吨,体量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首之上的云盘由两石拼合而成,上宽下窄,似古建的飞檐。云盘上立束腰带座宝珠,两兽相对拱卫,整体造型别致,雕工精美。碑额篆书“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4行12字,河南尹裴迥书;碑文25行,满行53字,宰相李林甫撰写,徐浩隶书。碑文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的故事。碑两侧刻有花纹及历代名人所题诗文。
书者徐浩(703-783),字季海,宰相张九龄的外甥,累官至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等。徐浩书法得其父徐峤之真传,楷书冠绝一时。传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清王澍《虚舟题跋》评称:“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