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乾隆十六年(1751)
【地点】北京海淀区颐和园昆明湖西北部耕织图景区蚕神庙西
【评述】
碑坐北朝南。碑体高
194
厘米,宽
100
厘米,厚
70
厘米;碑座高
90
厘米,长
254
厘米,宽
110
厘米。碑身左右各凿一方形凹洞,宽
50
厘米,长
55
厘米,深
50
厘米。
碑正面(南面)刻“耕织图”3大字,“耕”字上方钤“乾隆御笔”方印;两旁刻有描述农忙情景的御制诗。字右侧(东侧)刻己亥(乾隆四十四年,1779)仲夏月上澣《耕织图二首》:“稻田蚕屋带河滨,正值课耕问织辰。漫拟汉家沿故事,一般深意在勤民。稻田欲雨蚕宜霁,万事从来艰两全。造化且艰副民欲,临民者合惧瞠然。”诗后钤“古稀天子之宝”和“犹日孜孜”两方印。
字左侧(西侧)刻辛亥(乾隆五十六年,1791)仲夏月上澣《耕织图题句》:“岂不诗题图以识,欲看活画得真情。三眠欣暖一耘润,庆慰中饶敬惕生。”诗后钤“八征耄念之宝”和“自强不息”两方印。
“古稀天子之宝”和“犹日孜孜”均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历皇帝七十圣寿时刻治。前印是为纪念乾隆七十高龄仍在天子之位,后印为副章,表明乾隆在归政之前仍勤于政事、孜孜不倦。
“八征耄念之宝”和“自强不息”治于乾隆帝八十大寿(乾隆五十五年,1790),后印为前印的副章,同时钤用。
碑北面刻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 夏御制《自玉河放舟至玉泉山其二》4 行:“玉带桥边耕织图,织云耕雨肖东吴。每过便尔留清问,为较寻常景趣殊。”诗后钤“乾隆宸翰”和“陶冶性灵”两方印。
碑西侧刻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仲夏月御制《玉河》:“玉河舟去复舟回,泉弱水微露岸隈。一雨应教诸事美,越难片刻锁眉开。” 诗后钤“所宝惟贤”和“乾隆御笔”两方印。
碑东侧刻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和月御题《耕织图口号》:“稻已分秧蚕吐丝,耕忙亦复织忙时。汉家欲笑昆明上,牛女徒成点景为。”诗后钤印“所宝惟贤”和“乾隆御笔”。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