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
7月10日丨第二届中国古文书学研修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8-07-20

2018年7月10日上午8点半,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古文书学研修营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学术讲堂举行开营仪式。



开营式首先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致辞。李雪梅教授代表活动主办方之一对参加研修营活动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此次研修营与2016年举办的第一届研修营相比所呈现的新特点:其一,报名人数增加,地域分布广,报名者除来自大陆18个省市外,还有港台地区,以及英国、韩国等高校科研院所硕士、博士研究生,竞争较第一届更为激烈,最终录取了18名优秀学子(第一届录取了15名营员)。其二,学术力量的多元化,除了主办方承担讲授任务外,也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学者来为大家授业解惑,以保证研修营的高端学术品质。其三,授课内容覆盖秦汉至明清的简牍、碑刻、纸质文书,所选录的学生也以秦汉、唐宋、金元、明清时段为主。讲授内容聚焦于各种载体的文书,并融入了各位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增加了晚上文书练习的师资力量。

李雪梅教授还借此介绍了法大古籍所的师资、学科特色,强调法大古籍所近几年在摸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当下一些高校古籍所被合并、被取消的情势下,法大古籍所积极组织学术公益活动,坚持平和、严谨、进取、开放的心态,通过学术共享、合作共赢等方式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力求为本校传统史料的特色研究,为冷门绝学的持续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开辟更广的空间。同时也鼓励学员充分利用研修营创造的条件,吸收养分,提升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正建研究员致辞。黄正建研究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中心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此届研修营报名人数的激增与论文质量的提升,反映了古文书学日渐受到关注。2016年与中国政法大学古籍所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古文书学研修营活动,已吸引了一些年轻学子投身于古文书的研究。两次研修活动,营员跨时段、跨专业、跨地区,亦反映了古文书学研究的多学科性。中国古文书学的建立刚刚六年,其研究对象、范围、定义、理论、方法等仍然不够完备,需要老辈学人与后起之秀共同努力,才能使这一新兴学科汲取充足养分,茁壮成长。希望营员积极思考,勇于发言,为推动古文书学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同时也期望大家,在学习中获得新知识,认识新朋友,度过愉快时光。


15F22


上午9点,黄正建研究员为本次研修营活动开启了首场学术盛宴。黄老师讲述的主题是“中国古文书学概说”,授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古文书学基本知识,加深营员对古文书学的认识。

黄老师首先介绍了古文书学的发源地——西欧古文书学的历史概况。西欧古文书学的发达,很大程度可归结为当时盛行的文书造伪风气。古文书学最初研究的主要是中世纪的官方法令、民间契约等,其专业范畴主要是释读古代文字、识别文本真伪,以及文书产生的真实时间和地点。



其次,黄老师对日本古文书学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梳理。日本古文书学建立于明治时代后期,1967年成立古文书学会,出版会刊《古文书研究》,延至今日。黄老师还对日本古文书的样式,日本古文书学繁荣的原因,以及中国却未产生本土古文书学的原因作了分析,并进而辨析古文书学与档案学、历史文书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关系。

在讲授中,黄老师还对“文书”及“中国古文书学”等概念、特征、内容等作了界定,并一再强调“书式”是古文书的灵魂,没有书式,文书内容与一般文章便无差别,就会丢失文书形成过程中反映的人事、权力、程序等重要信息。

最后,黄老师点明:我们的目的是意欲推进“中国古文书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各断代文书的一种视角,以提高古文书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中国古文书学的建立肇始于2010年社科院历史所数位学者开设的一个跨断代、跨研究室的文书研究班。自2012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古文书学研讨会以来,至今已举办过六届。研讨会吸纳来自国内外的古文书研究者,就中国古文书学研究的诸多议题展开讨论,逐渐形成日益完善的中国本土古文书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古文书学的建立和发展,定会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带来新鲜的空气。欢迎更多年轻学者加入建设中国古文书学的队伍,为推动历史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午2点,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均明研究员为大家授课,题目为“简牍文书的基本类别与稿本形态”。李老师认为,从大的属性看,简牍可分为简牍典籍与简牍文书,二者区别在于功能不同:前者供传习,后者供当事人执行。对二者的研究方法亦不尽相同。简牍文书是由文人墨客看不起的“刀笔吏”起草,因此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而出土简牍的80%为文书,故而对简牍文书的研究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李老师对简牍出土发现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简牍的出土地点主要有城障烽燧驿站遗址、古井窖、古墓葬三大类。第一类分布在内蒙、甘肃、新疆数百个地点,出土简牍6万余枚。第二类自1996年后出现“井喷”现象,以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里耶古城一号井、益阳兔子山遗址古井为代表。第三类出土简牍涉及全国多数省份,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律令及统计类文书,以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张家山汉简中的律令文书为代表。

对于简牍文书的分类,罗振玉、王国维、鲁唯一、永田英正等学者均作过有益尝试。根据简牍文书的特征及功能,大致可分为书檄、律令、簿籍、录课、符券、检楬等六大类。李老师列举每类中的代表性简牍,使同学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到各种简牍公文的内容、体式和特征。



简牍文书的稿本形态也是李老师讲授的重点。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简牍为草稿,是进行讨论、修改的基础,并非上呈的本子,史籍中称为“草稿”或“中稿”。需要注意的是,稿本形态并非一成不变,李老师以莂为例,详释“傅别”、“同”、“莂簿”等形式、格式的差异。李老师的授课使在座师生对简牍文书的门类有了总体的把握,对简牍文书的具体内容及各种稿本形态也有了真切的认知。



晚上7点,营员又汇聚学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邬文玲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张传玺讲师带领大家研习秦汉简牍文书。本次选取了五类(官文书类、簿籍类、诉讼类、契约类、书信类)共11件文书,邬老师对每类文书作了简要介绍后,带领营员集体研读了官文书类的《秦始皇三十二年迁陵县丞质询批复启陵乡文书》,重点解释了疑难字词,对整件文书的内容作了讲解,提醒大家注意文书的物质形态,即根据书写字体可见此件文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多人写作。此件文书生动反映了文书上传下达的程序性运转。接着,邬老师又讲解了簿籍类的秦代迁陵县《南阳里黄得家户版》 。该户籍文书详实地展现了秦代迁陵县的户籍登录情况,对了解秦代的家庭结构极具价值。



下半场转为以营员为主场,研究秦汉简牍文书的营员就自己提交的论文作了精彩汇报。清华大学曹天江同学以撰写论文(《西汉后期少吏的“以功次迁”——从A32出土功次名籍牍说起》)所用两块木牍为切入点,阐述了材料中存在的疑难。邬老师认为曹天江同学问题意识浓厚,选题以小见大,并就该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了秦汉官吏考核的基本情况;张老师补充了睡虎地秦简中的相关材料。



武汉大学纪婷婷提交的论文是《<岳麓四·亡律>编联刍议》 ,她首先就反印文对亡律简的顺序、位置作了补充;其次就写手笔迹讨论了改、补字问题;再次根据反印文、笔迹对编联进行调整。



营员撰写和发表论文的专业和严谨,受到老师的好评。由于时间所限,还有3位从事简牍研究的营员未来及详述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成为第一天研修活动的小遗憾。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