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
古代法律文献实践教学活动纪事
发布时间:2017-11-23

22AC5


2017年1119日晨,朝霞初映,由古籍所李雪梅教授组织的北京房山石经山、云居寺等访古学术考察活动按时启程。考察活动是法大研究生精品课程“法律文献学”的课程计划之一,也是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的学期重点活动。考察团一行21人以中国史、法律史专业硕博研究生和古籍所教师为主体,年龄达73岁之差的一老一少,是团队中的吉祥“二宝”。

“扶老携幼”一直是古籍所学术考察活动的传统。78岁高龄的沈厚铎教授为古籍所的退休教师,因云居寺收藏其先辈沈家本手书清末奇案——“杨乃武案”的奏折原件,使沈教授与云居寺有了不解之缘。5岁的小姑娘早已是户外达人,但第一次随妈妈参加古籍所集体行动,难免羞涩。

初冬寒气逼人,车内温情洋溢。初次参加考察活动的本科生小惠,在本学期的中国法律史研讨课中表现出色,故被特邀加盟。头天晚上她已是抑制不住地兴奋,各种好奇、话题不断,为团队活动带来各式“小清新”。

 

15951

初次参加访古考察活动的本科生小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不到9点,师生与云居寺工作人员在约定地点汇合。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约70公里。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目前主要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和唐辽塔群构成,是我国北方著名佛教圣地,也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尚未到开放时间,师生们直奔石经山。

1F476

房山石经的精华多在石经山藏经洞中。图为石经山藏经洞一角


石经山在云居寺东2里处,海拔不高(450米),但名气鼎盛。

石经山本名白带山,因时有白云缭绕山腰,形如白带,故名。隋大业十二年(605),僧人静琬到此刊刻石经,开启了绵延千年的刻经壮举。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朝,师徒相传,代代接续,将1122部、3572卷佛经、3500多万字镌刻于14278块石版上,分藏于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地宫之中。因藏有大量石经,白带山之名也渐被石经山取代。

在石经山半山腰,9个藏经洞错落分布于上、下两层,共藏经石4196块。因洞里石刻佛经多为早期镌刻,堪称国之重宝。诸洞以雷音洞开凿最早,洞内有四根八面的石柱,柱上雕有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该洞原作经堂,宽广如殿,静琬最初刻石经146块即嵌在洞内四壁。其余八洞在贮满石经后即闭门锢封。

其实云居寺最早是建在石经山上,所谓云居上寺是指这里,现在人们所说的云居寺是云居下寺。而雷音洞曾是云居上寺的主殿。


4F0E8

雷音洞是石经山最早的藏经洞,洞中的千佛柱是隋代雕刻的精品,镶嵌于四壁的石经是静琬早期所刻。


历经朝代更迭,石经镌刻却未曾止步,除民间多方筹措,皇家也不断给予经济资助。金仙公主塔是唐代皇室支持刻经事业的见证。

北京市现存唐塔共八座,石经山就有两座,金仙公主塔是其中之一。塔建于唐开元年间,高约4米。塔身正面雕有拱形券门,门两旁雕有力士像。塔身四壁均刻有铭文,正面左上角有辽代题刻,西壁有开元九年(721)的《云居石经山顶石浮图铭并叙》,后壁分上下两截镌刻,其中上部所刻《唐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是师生们考察的重点。

 

160E3

唐金仙公主塔坐西北朝东南,由塔基、塔身、塔檐三部分组成。塔背的铭文关涉法律事项,成为此次考察的重点。

 

据题记,唐开元十八年(730),唐睿宗李旦第八女、玄宗胞妹金仙公主(689-732)奏请唐玄宗将大唐新旧译经共4千余卷赐予幽府范阳县为石经底本,同时奏请将范阳县东南上垡村中的部分田庄、果园等一并赐予云居寺以充供养,并委派专人护送经书至云居寺。前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为感念金仙公主的功德,借石塔后壁,将这一善举刊刻其上。因金仙公主的特殊身份,此塔的名称亦被“张冠李戴”。

石经山上曾经有五座唐代小塔,分布在五个自然形成的山顶上,颇有镇守洞藏石经之意。历经沧桑,如今只有中台金仙公主塔和南台单檐唐塔尚存。在山巅旷野,两座清秀小塔,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成为石经山的一个符号象征。

 

12D73

南台单檐唐塔通高1.60米,结构简单,塔门两旁雕有金刚力士,龛门右上方刻有唐乾宁五年(895)题记。

 

云居寺在隋唐大规模刻经原是为防备灭佛法难,虽说大规模的“法难”没有降临,但刻经活动并未中断,其中辽代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辽代涿州刺史韩绍芳游历云居寺时,得知石洞中藏有石经,于是命人开洞检验,并奏请圣宗皇帝续刻石经。之后的兴宗、道宗和天祚帝都大力支持刻经。道宗时期将刻经石碑改为76公分的石版,既省时省料,又方便搬运,大大加快了刻经的速度。鉴于9个石洞藏经已经饱和,遂转为开掘地宫以储藏石经。

 

1D3A1

云居寺地宫收藏者多为辽金时期刊刻的石经,计10082块


石经山上、云居寺内,唐碑辽塔遍布,成为房山刻经辉煌时期的见证。继明代葛一龙、董其昌等续刻石经之后,云居寺的石经刻造活动宣告结束。据近年统计,石经山上的经版碑石,除九个藏经洞内有4196块外,洞内外尚有残碎经版782块,雷音洞附的碑刻、经幢、题记等75件;云居寺地宫石经计10082块,总计有藏经碑版1.4万余块。

千年铭刻的万余块石经,除保存了精准佛教经典外,也承载了丰富的世俗故事。经末题记中的布施人、施财数量,刻经篇目和刻经目的,权贵和百姓的精神诉求,也都与经典一起铭刻于石,其史料价值也会和石经一样与日俱增。

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巍峨造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不同的是,石经山、云居寺刻经是以“敬畏千年”的传奇,以数代人虔诚奉献所筑就的“永恒”理想,谱写了一首千古绝唱,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坚韧不拨,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的石经精神,在当今依旧值得传唱。

 

11C37

珍藏于云居寺的沈家本手书奏折原件


云居寺内藏有元代《圣旨碑》、清代《云居寺地产碑》和《刘王氏舍地碑》等法律碑刻10余通,是此次访察的目标。但更让人期待的是云居寺珍藏的一件重要法律文献——光绪元年(1875)十月三十日的“钦差查办事件”的奏折。

由沈家本亲笔手书的奏折共7页,1175个字,以小楷书写,字迹工整。此份奏折是促成清末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的关键。时任刑部左侍郎的沈家本在奏折中陈述胡瑞澜、边宝泉等4份奏折的不同之处,言明杨乃武案有歧义,尚需复议。此折促使浙籍京官联名上书都察院,要求刑部再行审理,最终查明了案件真相,也严惩了一批贪官。

 

12A6A

师生们近距离地观察奏折原件


云居寺内文物众多,不及一一遍览。加之当天还有房山文物保护所、明代琉璃河大桥的考察任务,师生们于中午2点告别云居寺,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2AD34

师生们在房山文物保护所内合影


尽管一天的考察活动时间有限、行程紧凑,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学生们也收获良多。考察活动重视对文物及第一手史料的精细理解,意在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历史观和学习方法,并提倡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在与云居寺石经博物馆、房山文物保护所等单位深入交流中,还就未来进一步的教学科研合作达成初步意向,此次活动亦为探索开放多元的教学科研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