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
沪苏访学游记
发布时间:2019-07-11


中国政法大学古籍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  项泽仁


 

2019年6月23日至7月5日,有幸赴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参加2019年上海法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法律史学科承办,研修主题为“法律文明的互动与变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近百名法学、历史学背景的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了学习研讨。

华政长宁校区位于享誉中外的圣约翰大学旧址。数十座中西合璧式民国建筑错落有致,犹如镶嵌在苏州河上的明珠。白墙红砖,黛瓦飞甍。流水潺潺,绿蕉郁葱。肥胖的猫咪悠闲躺在台阶上小憩,灵巧的松鼠自由穿梭于松林之中。在如此幽静秀丽的校园中学习,无疑令人充满期待。


 

6月24日上午,开学典礼在交谊楼第三会议室隆重举行。典礼由法律史学科王沛教授主持,华政研究生教育院院长洪冬英、副院长史红光、法律史学科李秀清教授等分别致辞。诸位老师对学员们表示了热烈欢迎,期望大家在华政的校园中享受美景,汲取知识,获得友谊。暑校课程涵盖古今中外各类主题,紧密中不失宽松,预留了充足时间保障学员走出华政,感受上海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以下仅选颇有心得者简论之。

 

 

华东政法大学王立民教授主讲“上海近代法制若干问题”。王老师首先从近代上海租界地图切入,详细论说了华界、英美租界、法租界的地域分布,由此引出近代上海“一地三域”决定“一地三制”的主题。进而阐述了上海租界率先于华界建立近代法制的历史进程。第三部分介绍了上海租界丰富的法制内容,包括租界区域产生变化、组织、政治、经济金融、治安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及司法等。第四部分系上海近代华界与租界法,既涵盖租界借用华界法制的称谓,亦涉及华界借用租界的规定。两者互动交流后形成了一种混合性法制。其后提及上海近代法制对其他城市法制、中央立法、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回归现实,反思了上海近代法制的启示,上海今日法治建设的诸多规定如禁止随地吐痰等亦汲取了近代法制的经验。王老师将上海近代法制研究置于近代史大环境中予以考察,辅之以上海本土生活经历,对地域更易、风俗变迁作了详细独到的阐发,拉近了历史学背景的学员与法制史的距离,加深了外地学员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的认识。

西北政法大学闫晓君教授演讲主题为“疑案迷思:清末永氏案之罪与罚”。整桩案件可分作四节:其一为刑部初审,其二为洪良品封驳,其三为钦差覆审,其四为洪良品再驳。闫老师首先对永氏一案关涉的重要人物及事件进行详尽解说,其中穿插各种史料,藉以互相比对,从中找出矛盾之处,分析矛盾背后暗藏的诸多可能性。尤为关注陷入此案人物间的关系网络,包括众多高级官员甚至光绪帝审理此案时前后分明的暧昧态度,推测此案盖涉高级官僚,故而最终草草了事。桂永氏的形象翻转与桂城之死为审视此案提供了更多的解释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王云霞教授演讲主题系“《法国民法典》的历史地位再认识”。王老师首先回应了关于《法国民法典》历史地位的质疑。通过详述其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具体条文,指出《法国民法典》形式与内容具有革命性。法史学界对诸典籍与历史事件的思考(如历代正史《刑法志》编纂、汉文帝肉刑改革),与近来史学界“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法律史作为人为编纂的产物,相关论点是否符合实际,恐怕还需细密辨析。毋庸置疑,此种解构法虽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但为重新认识法制史提供了新思路。

华东政法大学龚汝富教授演讲主题系“寻找民间法律生活的真实图谱”。龚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详细介绍了研究民间法律的各类材料。如伴随捍卫祖坟风水、釐清宗祧继承、纂修一姓之谱、澄清财产继承产生的诸多文书、族谱、碑刻成为研究家族法律生活的一手材料。于地方法制史研究而言,藏于档案馆中的材料仍有待发掘。即便档案文书多有造假者,然此种造假行为本身便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过程。如何发现虚假并按图索骥寻找历史真相成为检验学者研究水平的一大试金石。龚老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及图文并茂的展示有效激发了学员们的兴趣。

华东政法大学王沛教授演讲主题系“出土文献所见之早期中国司法风貌”。引言部分提出了井然有序的理想诉讼模式,对西周司法权力的深度及能否抵达宗族与诸侯国内部提出质疑。晋南出土之青铜铭文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珍贵材料。结合赴晋南考察拍摄图片,详尽介绍了晋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最终引出了载录法律讯息的出土于霸仲墓的霸姬盘盉及出土于横水墓地的渊卣,剖析了铭文所见诉讼关系,而这与理想中的诉讼模式差异颇大。如何理解西周司法权与国家权力的重构系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整场讲座氛围轻松,讲解活泼又不失学术性,颇得好评。


 


除了内容前沿的精彩讲座,暑期学校还举办了小组联谊活动。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使得学员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对方姓名,活跃了气氛,增进了了解。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活动有学术沙龙讨论会,讨论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讲座内容。我所在的第四组小组讨论会在华政咖啡厅展开,由澳大李晨同学主持。李晨同学通过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指出学术研究切忌急功近利,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凝聚,自然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华政丁庭威同学谈到自己的目标由及早就业到渴望读博的转变,他认为趁年轻追逐梦想是一段令人向往的经历,读博的过程不仅是对学术水平的锻炼,亦是对意志梦想的考验。贵州师大徐子越同学谈到深入黔地考察,讲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开拓了在座同学的眼界。我则介绍了墨、蜡拓的方法并结合晋鲁访碑经历,谈及野外绘图经验和一路邂逅的趣人趣事,使大家初步领略了田野访碑的乐趣与艰辛。


 

 


7月5日上午,结业典礼如期在交谊楼第三会议室举行。两周的暑期学校终究走到尾声,精彩的讲座、愉快的讨论仿佛就在昨天。熟悉校园、宿舍后却面临转身离开。首先感谢华政法律史学科组织了本次研习活动。炎炎暑夏,诸师不辞辛苦,授业解惑。十余场讲座主题多样,风格各异,着实开拓了眼界,也引发了个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其次应向幕后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道一声感谢。牺牲假期,始终坚持在暑期学校的第一线,为学员学习、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此外,两周学习收获了诸多友谊,无论是小组讨论的你来我往抑或夏夜聚餐的温馨畅聊,大家各抒己见,讲述了诸多经验。相聚既是有缘,感谢暑期学校提供的交流平台。

 

 


当日午餐过后便匆忙赶往上海火车站,赴苏州展开为期两天半的考察古迹活动。首先前往第一站——玄妙观。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初名真庆道院。唐代改称开元宫,宋时称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诏改天庆观为玄妙观。清康熙时,改称圆妙观。现有山门、三清殿等古建。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的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


 

 


观内存有数通古碑,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嵌于三清殿右侧墙壁中的一通碑刻。该碑高近2米,宽1米有余。外侧一面额题“天庆观甲乙部符公据”,自上而下刻有宋元公文4道。内侧一面额题“朝旨蠲免天庆观道正司科敷度牒省札部符使帖”,自上而下刻有南宋公文4道。


  

 

三清殿外东侧立有一通清理道教碑。高6.5米,宽2.7米。碑上原刻有明初方孝孺所撰碑文,书法铁剑银钩,不同凡响。后燕王朱棣夺位,令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宁死不从,被诛灭十族,所书碑文一并磨毁。


  


傍晚游览平江路历史街区,碧水蜿蜒穿过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棕黄蓬船飘扬出一曲悠长的小调回荡天际。狭窄的街道中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浓郁的桂花香气穿透蒸笼,飞腾在湿润的空气中。此起彼伏的叫卖夹杂着欢声笑语随着月上柳梢逐渐平息,草虫啼鸣带来另一场深夜交响曲。

6日一早,奔赴寒山寺。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现今寺内建筑多系近代以降所建,石刻以佛教造像与文人题诗为主。唐德宗年间释加牟尼佛说法图造像尤为精美,后院散落诸多时代不明的圣旨类石刻。


 

其后赶往虎丘景区。虎丘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有“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头山门内侧墙壁左右两侧嵌有清代示禁碑6通,及至断梁殿下,又发现明代、民国示禁碑3通。碑文系地方官府发布的保护虎丘告示,保存完好,系统展现了历代官方对虎丘古迹的保护政策。


 

一路直走,便至剑池。传说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墓室入口便在此处。剑池周遭密林环绕,流水潺潺。奇石错落,青苔丛生。鱼群悠游,白莲盛开,别有一番幽静。拾阶而上,虎丘塔映入眼帘。砖石咬合,梁栋紧密。扶摇直上,傲视山巅。莲纹雕饰虽经日晒雨淋,色彩如初,清晰可辨。典雅稳重又不失灵巧精致。水光塔影,竹影婆娑,恬美如画,蔚为壮观。

 

 

 


简单吃过午饭后便前往下一站——天平山景区。天平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滨,海拔两百余米。植被茂密,峭峻奇险,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穿过高义园坊,沿丛林笼罩的小径前行,一潭碧水现于眼前。波光粼粼,粉荷摇曳。微风拂面,送来阵阵清香。继续前行,趋至范氏家族古迹前。岁寒堂与范参议公祠互为左右,亭台错落,古树参天。新叶垂黛瓦,锦鲤游深渊。令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


 


天平山庄门前两侧分别镶嵌民国十七年(1928)石刻布告两道。其中一道系对范氏古迹的保护,严禁民众侵越砍伐。另一道提及因开采中山陵石材事宜在此动工,特令民众知悉,毋得趁此浑水摸鱼。字口清晰,保存完好。


 


自岁寒堂出门沿曲径西行,来到白云寺。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念及祖墓在此,奏请为“功德香火院”。宋仁宗以山赐之,敕赐寺额,遂成为范氏家庙。《范文正公褒贤集》卷二“朝廷优崇”条辑录赐额敕牒全文:

中书门下牒苏州白云寺:

     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范仲淹札子奏:苏州天平山有白云泉,南有寺。寺中有刺史白居易《咏白云泉》诗,明古寺也。臣本家松楸实在其侧,常令此寺照管。准先降条贯,应寺院及五十间已上,至乾元节并得赐额。上件古寺屋宇,已应得条贯,伏望特赐一名额。取进止。

牒。奉

敕:宜赐白云寺为额。牒至准

敕。故牒。

庆历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牒

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范

右谏议大夫、参政政事贾

刑部尚书、平章事晏

工部尚书、平章事章

观察推官夏有章

权节度推官汪仲权

节度掌书记蔡抗

通判军州事朱寿隆

著作郎、直集贤院、知军州事吕溱

该敕牒碑由原武郑方平篆,临安钱德范书。山门住持僧择梧立于皇祐元年(1049)夏四月初一日。白云寺左侧为范文正公忠烈庙,庙前立有1989年为纪念范仲淹诞生一千周年建造的“先忧后乐”坊。


 


庙门开有两庑放置数通碑刻,惊喜发现一通宋元明三代合刻之碑刻。碑阳额题“忠烈庙记”,明代成化庚寅镌刻。碑阴分作两层,上层模勒“续降圣旨”四个大字,内容盖为南宋嘉定三年(1210)公文一道。下层系中书省发给文正书院劄付一道,落款日期使用八思巴字篆体,较为少见。


  

 


天平山考察结束后返回市区,先至苏州文庙暨碑刻博物馆。不想古建正处维修状态,未得进入。后又行至景范中学寻找另一通元代碑刻。该碑见于《寰宇访碑录》卷十一,题名《范文正公义庄义学蠲免科役省据碑》,“正书,中有蒙古字,无年月。载范士贵告科扰事,当与前碑同时立”。按前碑即《文正范公祠记》,立于“至元三十一年正月”。


 


该碑录文又见于《范文正公褒贤集》卷二“朝廷优崇”条,文末附有日期“至元二十七年月日”。两书记载抵牾,若《褒贤集》所云无误,则《访碑录》缘何谓之无年月?直至见得拓片,疑惑方除。《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册第133页辑录该碑拓片,整理者根据《范文正公祠记》将该碑定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与《访碑录》如出一辙。照那斯图先生2004年发表《八思巴字及其三种字体》一文,将八思巴字日期释读作“至元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祁庆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64页。)与《褒贤集》所记不谋而合,应系公据下发确切日期。然而景范中学管理严格,虽百般请求,仍未获准进入,颇为遗憾。


 


傍晚返回住处,途经平江路历史街区,饥肠辘辘早已使我无心领略风土人情。行色匆匆中瞥到一家奇石店铺,门前书架上摆放的几件陶瓶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进店展开“扫荡”。店内曲径通幽,形状各异的太湖石错落有致,搭配文竹绿箩,别有一番情趣。走马观花中注意到几块清代御窑方砖,标价惊人。转身离开时偶然发现其旁放置的一通矩形白石,仔细一看,竟是清代“执帖”石刻!不禁令我满心欢喜,急忙拍照发到碑刻微信群里,引起伙伴们的关注。

逮至问及该碑价格,店员告知未标价者均属非卖品。彼时燃烧之热情又被浇灭,遂心生一计:有偿蜡拓。遂请店员咨询老板能否获许,时间不长,却焦急似热锅上的蚂蚁,生怕被一口回绝。尽管对清代历史了解有限,该碑精美完整的印文仍暗示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宝贝。店员的回复再次点燃希望,于是约定明日商议价格。走出店门百余米却不知为何返回店里,正遇老板回店,遂当面商议。老板身着宽松灰衣,颈挂佛珠,颇有一番文人气息。交流间向其说明来意,有偿拓印。起初老板言及此碑从未经拓,并不乐意。出示学生证后表示仅供研究之用,终获无偿拓印的承诺,仅提出不能在石上留下墨污的要求。表示感谢后径出店门,寻找明日拓印的工具。搜寻一个小时一无所获,却在离住处不到百米的画铺购得宣纸两张。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7日上午游览完拙政园便到文具店购买了几支铅笔,带上宣纸,中午12点准时到店拓印。

和老板打过招呼后便开始“作案”。首先清理了碑上的蛛网灰尘。按照形制裁剪纸张,用胶带固定四角。坐在地上自右向左展开拓印。午后的苏州略显闷热,屋内蚊虫飞舞,一会儿便被叮咬数处。老板见状拿来风油精和席垫,顿时暖意上湧。繁华的街道人来人往,屋外热闹屋内静。游人不时入店观赏器物,“作案”过程引得游客驻足观看。下午2点半拓印完成,恰逢老板午睡结束,合影留念。离店前,再次表示了诚挚谢意。


 

走在狭窄的古砖街道上,心情愈发敞亮愉快。回到宾馆提取行李,伴着落日余晖,踏上了返京路程。两周的沪苏访学之旅顺利结束。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