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
“中西史学传统与当代史学理论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参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8-10-15

 

撰文/项泽仁

(中国政法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2018年1013日(周六),北师大历史学院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师大主楼六层600如期召开。上午9点,历史学院副院长张皓教授致欢迎辞。张皓教授对来自全国22所高校的入围学子表示由衷祝贺,期望大家能在此次论坛中交流切磋,切实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本次论坛分为“中国古代史学”、“中国近代史学”、“外国史学”三大分论坛。我参加的是古代史学组的讨论。古代史学组分三场进行:第一场8位同学,第二场10位同学,第三场综合讨论。


就时间跨度而言,本组论文上溯传说时代,下至明清;就内容而言,既有对人物形象的探讨,又有对史籍的考察;就研究方法而言,历史书写、计量史学的影子随处可见;就学科范围而言,传统史学史与社会史、妇女史、文献学、民族学相互交叉,呈现一派别致色彩。以下仅对本次古代史学组评议讨论之重点作粗略梳理,以飨读者。

其一、历史书写研究及反思。古代史学组共计4篇与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密切相关,分别为《<废帝郕王附录>对科举的历史书写》(武汉大学刘小龙)、《史论与形象:阎立本的生平与形象》(陕西师大石宏夫)、《史传中皇帝形象的演变——以秦帝与汉武帝为例》(北师大戚裴诺)及拙作《列女的严妆:性暴力视野下的<晋书·列女传>书写》。在此4篇文章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既有史料的解读限度,对史料的批判有助于澄清写作目的及基本立场,把握文本性质。然而运用时,务必警惕过度解读及牵强附会等弊病。

其二、文本编纂学研究及反思。《关于<通典>的创作初衷及其相关问题的考察》(北京大学白悦波)、《<历代名臣奏议>的编纂及在朝鲜王朝的影响》(南开大学袁昆仑)、《正统观与宋至清的五代史编纂》(华东师大崔壮)、《<百将传>与明代社会的互动》(华中师大翟士航)、《论我国早期的新编年体史书》(华中师大宣扬)、《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新探》(兰州大学王亮军)均与此主题相关。一方面,大家认识到书籍编纂及流传背后可能存在的私人动机及政治动机;另一方面,在对相关文本的解读中又存在诸多歧异及值得商榷之处。

其三、史家(史著)史学思想及交游研究及反思。与此相关的论文共计7篇:《<十七史详节>史学思想初探》(北师大程源源)、《实录:在直笔与讳书之间——刘知幾“实录”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张仲胤)、《试论朱敬则的兴亡观及其政治思想》(北师大胡楚清)、《综算氏之大名,纪步天之正轨——<畴人传>思想价值新论》(山东大学任建芳)、《浅析刘知幾的妇女观》(扬州大学黄杏娟)、《陈寿的史学思想与时代变迁的潮流》(北师大潘黎明)、《论阮元与谢启昆的学术联系》(山东大学钟河水)。评议环节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切实把握对人物思想分析的“度”。部分同学选题过于宏大,论述粗略,很难实现有效论证。此外,明清以来代写现象亦应在研究特定著作思想时格外留意。

其四、跨学科视野下的专题研究,有《大禹研究中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适用性及方法探析》(南开大学徐锦博)。李渊老师指出,近几年较为突出的重大研究成果以跨学科研究最为集中,如何架构学科间沟通的桥梁颇值得思考。实际上此次论坛中涌现了数篇跨学科研究的特征,计量史学也正在传统史学中普及开来。

就与刘小龙学长互相评议情况而言,收获仍是非常丰富。小龙学长的文章融合了计量史学研究法与历史书写范式,对材料的把握比较到位,但部分词语使用不当,引起前后矛盾,亦存在引用版本不够权威等瑕疵。礼尚往来,学长充分肯定了拙作的前沿性、新颖性,结语升华亦非常漂亮。但细细读来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表格使用过多导致阅读断裂、表达不准确引发歧义、部分章节虽引人入胜然仍欠缺深入论证。

下午5点半,闭幕式准时举行。历史学院杨共乐院长出席闭幕式。杨院长指出,本次论坛质量较高,可见大家用力之勤。并对全国各地学子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回顾了全国各大高校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兴衰历程,指出人才培养是延续学科建设的长久之道,期盼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史学史繁盛之景。并对即将毕业的博士们发出热情邀请,欢迎大家加入北师大珠海校区博士后科研队伍。论坛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顺利闭幕。


23599


北师大历史学院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经验亦可为我校提供借鉴。无论是历史文献学抑或法律文献学的学科建设,都需要团队力量的凝聚。提高生源质量,打破法学与历史学的界限,努力为研究生打造较高学术平台,切实提高培养质量,为日后的梯队建设储蓄新生力量,应是不懈的努力方向。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