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 《唐御史台精舍碑》
【时间】开元十一年(723)立
【评述】
原立于唐代监察机构御史台内,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
碑高190厘米,宽65厘米,厚14厘米,左下角略有残损。螭首方座,额篆“御史台精舍碑”2行6字。碑阳隶书18行,满行30字。崔湜撰文,梁昇卿书,赵礼刻。碑阴、两侧及额有当时的御史台官员近千人题名。碑文内容涉及唐代监察、监狱、佛教等内容。据碑文,具有感化功能的精舍系“诸御史导群愚之所作也”。
唐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唐高祖于武德初年设御史台,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宪台,咸亨元年(670年)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684年)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712年废右台,713年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任职,合称三院御史,其品阶与职责各不相同。
崔湜(671—713),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少以文辞知名,弱冠举进士,累转左补阙,参与编纂诗歌选集类书《三教珠英》,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唐中宗时,崔湜升转为考功员外郎,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中宗驾崩后,先后依附于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官至中书令。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等预谋废黜玄宗,崔湜因参与谋逆而被流徙岭南,行至荆州被追诏赐死,卒年43岁。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