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资讯

语音导览丨“法度与气象:在碑刻中遇见盛唐”展品简介(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4 阅读数:

语音导览丨法度与气象:在碑刻中遇见盛唐展品简介(四)


《赐卢正道敕》

《赐卢正道敕》语音讲解


唐景龙元年(707年)十月十七日敕。碑原在河南荥阳土地祠,已毁,有拓本传世。拓高214厘米,宽114厘米。碑阳计6行,满行11字,唐中宗李显撰并书。碑阴刻神龙三年(707年)五月八日《卢正道清德颂碑》,碑侧有天宝年间的题记。


卢正道(?-726),幽州范阳人,神龙元年(705年)任洛州新安县令,《唐书》无传。李显(656-710),唐高宗李治(628-683)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显废为庐陵王;圣历元年(698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复皇帝位。卢正道之所以能够获得皇帝手书褒奖,概因河南道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以政术尤异奏闻的缘故。清王昶评道:“正道以循吏得名,至于下敕褒美,两《唐书》已不为立传,而河南省府志循吏传内亦不载其人,志书弇陋疏略皆如此,可一喟也。”(《金石萃编》卷六八)


《上官婉儿墓志铭》

《上官婉儿墓志铭》语音讲解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刻,201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西咸新区上官婉儿墓内,现藏于陕西考古博物馆。墓志长、宽均为74厘米,厚15.5厘米。志盖篆书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39字,四侧线刻缠枝忍冬等纹饰。志文正书32行,满行33字,首行题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碑文撰写者不详。志文记载了上官氏世系、其父祖官职及上官婉儿的经历和死葬信息等。


上官婉儿(664-710),上官仪孙女,上官庭芝之女。祖、父下狱死,随母配入掖庭。及长,聪明善文辞,明习吏事。武后爱其才华,使掌诏命。中宗复位,益加崇信,立为昭容,专掌诏令。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上官婉儿在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的诛杀韦后集团政变中被杀,时年47岁。景云元年(710年)八月下葬。墓志铭载太平公主主导了上官婉儿安葬事宜,言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表明上官婉儿应属太平公主阵营,而非史书所载系韦后阵营。故《旧唐书·上官婉儿传》体现的是玄宗时代对上官婉儿的官方评价,而墓志的发现为研究中宗朝的政治史提供了新史料。


《御史台精舍碑》

《御史台精舍碑》语音讲解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刻,原立于唐代监察机构御史台内,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碑螭首方座,高190厘米,宽65厘米,厚14厘米。碑阳额篆御史台精舍碑”26字,碑身隶书18行,满行30字。崔湜撰文,梁昇卿书,赵礼刻。碑阴、两侧及阴额有唐代御史台官员近千人题名。碑文涉及唐代监察、监狱、佛教等内容。据碑文,具有感化功能的精舍系诸御史导群愚之所作也,以备犯人痛自忏悔、度壹切苦厄,求得精神解脱。


唐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唐高祖于武德初年设御史台,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宪台,咸亨元年(670年)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684年)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712年废右台,713年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


《赐张敬忠敕并谢表》

《赐张敬忠敕并谢表》语音讲解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刻,立于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天师洞。碑高140厘米,宽60厘米,两面刻。碑阳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十一月十一日《赐张敬忠敕》,行书7行,满行28字。敕前刻1行小字,记刊刻责任者;敕后题3行小字,记敕书自发出地至目的地的日程,及地方落实敕书内容的责任者。碑文中字较大且醒目,为飞白书。发敕时间十一日亦大字书刻。碑阴两截刻,主体部分刻开元十三年(725年)正月十七日《张敬忠上表》14行,满行24字;最下截刻道士题名9行。碑两侧亦有后刻文字。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时任监察御史。神龙三年(707年)入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幕,分判军事。睿宗时迁兵部侍郎。玄宗开元七年(719年)拜平卢节度使。后历任河西节度使、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河南尹、太常卿等职。


《令长新诫》

《令长新诫》语音讲解

《令长新诫》也称《眀皇诫牧宰敕》,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立。清光绪年间在陕西乾县发现,旧存民众教育厅。拓高94厘米,宽57厘米。额隶唐令新诫”4字。碑首题御制令长新诫。碑文14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七日玄宗李隆基撰,王良辅书。碑左侧有6行小字,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跋。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唐开元之治盛矣。玄宗尝自择县令一百六十三人,赐以丁宁之戒。其后天下为县者,皆以《新戒》刻石,今犹有存者。余之所得者六,世人皆忽不以为贵也。玄宗自除内难,遂致太平,世徒以为英豪之主,然不知其兴治之勤,用心如此,可谓为政知本末矣。然鲜克有终,明智所不免,惜哉!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分享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