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字水则碑》(明清刻)
【时间】开庆元年(1259年)造,明清重刻
【评述】
立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月湖公园东北角。
石亭内两块“平”字水则碑相背而立。其中明代刻碑高约2米,下方镌刻楷书“平”字;清代刻碑略矮尺余,额篆“则水碑”3字,下部刻有楷书“平”字。宋碑由沿海制置史(宋代设置,由明州守臣兼领)吴潜于开庆元年(1259年)督造。设计者利用平水原理将碑用作调剂全城水位的标尺,并颁布“平水”测量法: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城外诸楔闸均视“平”字两横出没为启闭。
1999年月湖整治时,仅存南宋亭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年重刻“平”字残碑、清道光时所立则水碑和石亭残柱。明代刻碑“平”字上横的海拔为1.62米,下横海拔为1.36米。清碑额篆“则水碑”,右侧刻“道光二十六年五月慈溪潘鋐重修”,左侧刻“慈溪叶金宣书”。
碑亭残柱存“通坎象”和“应枢星”数字,落款为“清江杨钜源题”。杨钜源为四川清江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安化县知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任绍兴知府。亭额上题“恶盈流谦”源自《尸子·君治》,文载:“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浑秽,义也;柔而能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