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en > Courses > 正文
Courses
Undergraduate
发布时间:2021-11-30

消失的文明


距离产生美感。遥远的历史赋予那些失落在时间长河中的古老文明以神秘和美丽。历史是有生命力的,其兴起衰落,循环往复。而有生命力的历史,展现的不仅仅是动人的美丽,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悲怆。历史也是一位洞穿尘世并具有亲和力的智者,在阅历了无数文明的兴起、辉煌、消亡和起伏跌宕后,它已变得缄默无语,以致我们所了解的真实的历史,竟是只言片语般地零碎。而考古正是为发现历史的美丽与震撼,同时也为梳理头绪纷繁的失落文明,当然还要厘清甚至修正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传统历史观。

近几十年层出不穷的重大考古发现,使我们对各种古文明起源、发展的认识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过去已有的历史知识已被相继否定,文明发展的历程正在被重新书写。在无数有趣的考古故事中,我们发现,许多古文明的再现,都是偶然中贯穿着必然。


法律考古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而遗物与遗存是其重要载体,流传至今,得识其精。本课程既非思想理论专论,亦非专门知识独授,而是通过对文物中的法律的认识,融专业知识、学术人文、思想精要、道德浸润为一体,通过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载体参与中华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明礼,心仪君子。了解基本的考古学知识,认识真实的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以物论史的学术训练,浸淫人文情怀的熏陶,这是本课程的目的所在。


官、民与法:中国古代官衙中的法文化


本课程为全校通选课,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关注人文基础学科。主要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历史与当今现象的比附,而是强调历史的真正脉络,着力从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介绍中国古代官衙中的法文化并分析其形成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历史过程与社会结构的背景下认识历史上的官—民—法之间的关系,加深他们对于传统政治与法律运作机制的理解,同时在人文素质方面有所提高。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强调基础知识与科研成果的结合,积极引入新的观念与思路,使学生对前沿学术问题有所了解。尽可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直接阅读古代官方文献与笔记小说,一方面让他们接触一手材料,培养科研精神,另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古代汉语的优美,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育技术方面,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如制作课件、播放科教片,等等。在与学生互动方面,注意观察学生反应,增加课堂提问,此外认真布置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通过不同专业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表现力。


中国古代判词


中国古代判词包括出自古代司法官吏之手的实判,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写作的拟判,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花判。中国古代判词反映了法律的实施状况和结果,表现了普通人对法律的想像、理解与期待,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的内容由实判的分类及特点、科举制度与拟判、花判的情与理、司法官吏的内心世界、衙门中的法律文化、文学与法律的交叉等专题构成,以此触摸古代法律的历史细节,感受古代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特定的乱世风度,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诞生于战乱频仍的魏晋时期,根源则是这一时期士人的思想开放和个性解放。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包括竹林七贤、何晏、谢安、陶渊明等,他们充满才情、自信旷达,或纵酒高歌、吟啸林间,或意趣恬适、谈玄挥麈。魏晋名士特立独行的背后,则是极其深沉严肃的人生思考。魏晋风度不仅是一种文人风度,更是一种艺术风度,是魏晋士人艺术地表达人生的风度。

本课程从介绍魏晋风度的内涵及成因入手,先作纵向的历史考察,阐述魏晋风度的流变历程,进而作横向分析,分专题探讨魏晋风度与当时政治法律、清谈之风、文坛之风、嗜酒饮茶、服食养生、书画雕塑、服饰家学及女性文化等的关系,最后综论魏晋风度的历史评价、影响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参考借鉴价值。


文物鉴赏与收藏文化


在席卷全球的收藏热潮中,人们多视收藏为一种嗜好雅趣,或是一种投资手段。而在收藏发展史中,收藏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却丰富异常。5000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一笔厚重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收藏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盛世收藏兴。近30余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繁荣昌盛,收藏文化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本课程分收藏文化、古玩鉴赏、艺术品拍卖三个专题,在宏观和历史纵深的基础上,关注现实热点收藏,注重对具有时代特色的古代艺术品的解读品评,使学生理解收藏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紧密联系;欣赏公私博物馆中的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掌握收藏鉴赏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用技巧。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流之长,流布范围之广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佛教向亚洲其它各国传播,南面的海上路线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这条线所传通称“南传佛教”;北面路线经帕米尔高原,经中亚、西域传入我国中土,再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一般认为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经魏晋南北朝后便成为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陆上还有一条路由尼泊尔到达西藏,与西藏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藏传佛教。南传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本,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对中国各界人士产生重要影响。本课程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及各宗宗旨,中国历代政府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佛教教规等基本知识。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学科的基础课程,研究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实质、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涵盖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法律文化主要的发展变化过程,范围深广,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开始,经过四千多年而没有中断,历史悠久,沿革清晰。

本课程从纵、横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中国法制史。从纵向而言,中国法制史包括了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态而划分的三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即从夏朝至春秋时期的奴隶制社会之法律制度,从战国至清朝前期(公元1840年前)的封建制社会之法律制度,从清朝后期(1840年后)至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法律制度。从横向而言,中国法制史也包括了中国历代王朝法律制度的各个层面,即历代的立法制度、行政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监察制度等等。通过从纵、横两个方面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古代法律作为历朝治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工具,在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而呈现出的极其纷杂的特征,客观地论述其功能。

以案例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探寻其背后所隐含的各种社会成因与背景,具体把握法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从中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将中国法制与外国法制、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法制进行比较分析,从多层面多角度了解和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全貌、发展的具体进程,能够揭示不同时期法制的特色及差异,有助于了解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也采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图片及影视资料,这不仅可以使古代法律制度变得形象生动,也使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更为直观、具体。